陈雪猛地抬头,只见房间内侧另一扇滑开的门后,一个穿着样式普通、但材质同样古怪的深蓝色连体服的年轻男子,正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她。
他看起来二十多岁,面容普通,但眼神清澈而明亮,带着一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平静和…疲惫?正是之前通过纸条和语音有过“神交”的李诺!
他…他竟然能自由活动了?!而且看起来…状态还不错?
陈雪张了张嘴,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眼前的一切,都给她的认知带来了太大的冲击。
李诺似乎理解她的震惊,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指向房间内的座椅:“不用紧张,随便坐。这里只是我的…生活休息区。”
他的语气很随意,仿佛在邀请邻居串门。
陈雪僵硬地走到一张座椅前,小心翼翼地坐下。座椅出乎意料地舒适,仿佛能自动适应她的体型。
“这里…这些…”她指着发光的墙壁和那块显示屏,声音有些干涩。
“哦,基础的环境控制和信息显示系统。”李诺走到显示屏前,随手点了几下,地形图缩小,切换成了列车外部几个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到张建国等人正紧张地守在门外。“能量有限,很多高级功能都关闭了。”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听在陈雪耳中,却如同惊雷。
基础系统?!
高级功能?!
能量有限?!
那如果能量充足,这列火车该是什么样子?!她简直无法想象!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起此行的目的。她深吸一口气,目光从那些让她眼花缭乱的科技造物上移开,看向李诺,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李诺同志,我代表技术小组和指挥部,感谢你之前提供的所有帮助。黑风岭的地热利用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不客气,互相帮助。”李诺笑了笑,也在一张椅子上坐下,很自然地拿起一个密封的金属水壶喝了一口水(里面其实是能量补充液),“你们做得比我想象的要好,尤其是那个插头和地热坑道。”
得到“当事人”的肯定,陈雪心中闪过一丝欣喜,但随即又被更大的好奇和求知欲淹没。
“我们能…聊聊技术吗?”她试探着问,眼神不由自主地又瞟向了那块神奇的屏幕和发光的墙壁。
“当然可以,只要不涉及核心机密和…我暂时无法解释的原理。”李诺很大方,“比如,你们对地热的下一步利用,有什么想法?或者,在能源转化效率方面,还有什么困惑?”
他主动抛出了话题,引导着交流的方向。
陈雪立刻进入了状态,开始将自己和专家们遇到的技术难题、一些天马行空但受限于时代无法实现的想法,一一提了出来。从如何提高斯特林发动机的效率,到能否利用地热进行简单的金属冶炼,再到对列车那种稳定电力输出的原理的好奇…
李诺耐心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沉思。他能解答的,就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虽然很多基础概念对这个时代来说依然是天方夜谭);不能直接解答的,就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涉及核心机密的,则坦诚地表示无法告知。
交流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而专注。陈雪完全沉浸在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碰撞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何地。
车外,张建国听着里面隐约传来的、他完全听不懂的讨论声(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半导体”、“能量矩阵”…),急得抓耳挠腮,又不敢打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陈雪意犹未尽地停下话头时,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小时。
她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知识渊博得令人绝望的年轻男子,看着他身后那个如梦似幻的车厢,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和…一丝敬畏。
这列火车,和她之前的所有想象都不同。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器库,也不是一个神仙法宝。
它更像是一个…来自极高文明水准的、受损的科技方舟。而李诺,就是这艘方舟上,唯一幸存的、试图与土着文明建立联系的…船员。
“今天…非常感谢!”陈雪站起身,郑重地向李诺道谢。这一次的交流,给她带来的启发和冲击,远超过去所有的学习和研究。
“也谢谢你带来的前沿信息。”李诺也站起身,微笑道,“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
他将陈雪送到门口。
当陈雪再次踏出车门,回到熟悉的、充满硝烟味的1950年空气中时,竟有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实感。
“陈工程师!你没事吧?里面啥情况?”张建国立刻围了上来,紧张地问。
陈雪回过头,看着那扇缓缓关闭、将两个世界再次隔绝开来的车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她摇了摇头,对张建国,也是对周围所有期待的目光,用一种仿佛梦呓般的语气说道:
“里面…不是铁怪物…”
“那是…未来。”
喜欢开往1949的绿皮火车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开往1949的绿皮火车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