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市博物馆地下珍宝库的恒温恒湿空间里,空气仿佛凝固成了透明的琥珀。冷白色的LED灯光均匀洒落,将陈列在特制防弹玻璃展台上的十件国宝级文物笼罩在一层神圣而冰冷的光晕中。
谭国华站在那件明代宣德铜炉前,如同朝圣者面对神只。他微微佝偻着背,鼻尖几乎要贴到冰冷的玻璃罩上,老花镜片后的双眼锐利如鹰隼,一寸寸扫过炉身那层温润如玉、流淌着暗金色泽的皮壳包浆。他的指尖隔着玻璃,虚虚描摹着炉腹那两条盘绕的螭龙纹饰,龙鳞的每一片叠压、龙爪的每一次抓握、龙须的每一丝飘拂……都早已刻印在他数十年的研究记忆深处。
“器型……对。蚰耳的比例,炉腹的弧度,三足的收束……分毫不差。”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笃定,“皮壳……这包浆,温润内敛,火气尽褪,是几百年岁月沉淀的自然光泽,绝非人工做旧能及。铜质……”他微微眯起眼,仿佛能穿透玻璃和铜壁,“精纯致密,叩之应有金玉之声……可惜隔着罩子听不到。”
他缓缓移动脚步,目光投向炉底那方方正正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口深峻,边缘有自然的磨损痕迹,笔画的转折处带着宣德官款特有的敦厚雄浑之气。“款识……也对。刀法、笔意、神韵……都是宣德官炉的味道。”他长长吁出一口气,紧绷的肩膀似乎放松了些许,回头看向陈云和谢志国,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苦笑,“小陈,志国,这炉子……我看是真品无疑。至少,以我的眼力,看不出任何破绽。”
谢志国闻言,紧锁的眉头也稍稍舒展,但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疑虑并未消散。他下意识地看向陈云。
陈云却并未回应谭国华的目光。他如同入定的老僧,静立在距离展台一步之遥的地方,双手随意地插在裤兜里,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十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国宝——从釉色深沉如海的元青花梅瓶,到金光流淌的宣德铜炉,再到玉质温润的虎钮玉玺……他的眼神没有在任何一个器物上过多停留,仿佛只是在欣赏一场寻常的展览。
然而,丹田深处,《秘藏心鉴》的鱼形真炁却在无声地高速流转!一股冰蓝色的、极其精纯的意念感知力,如同无形的涟漪,以他为中心,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精准地覆盖了每一件展品!
当这股意念力触及到那尊宣德铜炉的瞬间!
嗡!
一种极其微弱、却如同钢针扎入识海般的排斥感骤然传来!
那炉身流淌的暗金皮壳之下,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冰冷而粘稠的隔膜!这隔膜隔绝了真炁对炉体内部更深层次结构的探查!更诡异的是,炉腹那两条盘绕的螭龙纹饰,在真炁感知的“视野”中,竟隐隐透出一丝……非自然的、如同电路板般规整的能量流动轨迹?!
陈云的目光猛地一凝!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
他一步上前,几乎与谭国华并肩而立,目光死死锁定炉腹那两条螭龙纹饰的交汇处——龙尾缠绕盘结的核心点!
“谭老,”陈云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您看这里。”
谭国华和谢志国立刻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在强光照射下,那龙尾盘结处,铜质皮壳温润,纹饰流畅,似乎并无异样。
“放大镜。”陈云伸出手。
谢志国立刻递过一把高倍专业放大镜。
陈云接过,将镜片对准那龙尾盘结的核心点,调整焦距。谭国华也凑近细看。
在放大镜的极限倍率下,那看似浑然一体的铜质表面,骤然显露出极其细微的、如同蛛网般的晶格断裂线!这些断裂线并非自然氧化或铸造缺陷形成的龟裂,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其规则的、如同被最精密的激光切割过的几何形态!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断裂线最密集的核心点,一个极其微小的、只有针尖大小的暗金色凸起,如同沉睡的虫卵,镶嵌在铜质深处!
“这是……”谭国华倒吸一口凉气!他研究宣德炉一辈子,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微观结构!
“能量节点。”陈云的声音冰冷,“或者叫……‘龙纹封印’的‘阵眼’。”
他放下放大镜,目光转向旁边那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真炁感知再次扫过瓶身!这一次,他清晰地“看”到,在瓶腹那条盘绕的白龙龙睛位置,同样存在着一个极其微弱的、散发着冰冷排斥力的能量节点!而在元青花梅瓶的瓶底圈足内侧,一处极其隐蔽的釉下,也潜伏着一个类似的点!
一个接一个!
宣德铜鎏金佛像的莲座底部!
光绪虎钮玉玺的印钮虎口深处!
苏东坡字帖装裱绫边的夹层折痕处!
文征明山水画山石皴法的某个墨点中心!
十件国宝!
每一件!
都在一个极其隐蔽、与器物本身纹饰或结构完美融合的位置,存在着一个完全相同的、散发着冰冷排斥力与诡异能量波动的微型“龙纹封印”节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