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是热源模块、是温度传感器、是连接管路……
整个实验室里,只剩下软体机器人驱动时发出的、微弱的电流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震撼地看着眼前这幅景象。
那台软体机器人,就像是“天穹”AI在物理世界中的一只手。一只无比稳定、无比精准、并且完全由那个超级大脑直接驱动的手。
高翔站在丰院士的学生李哲旁边,激动地低声解释道:“你们看到了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控制’了!传统的机器人,是执行人类预设的程序。而现在,‘天穹’正在将它在虚拟世界中,对流体力学、热力学和控制理论的综合理解,也就是那些复杂的拉格朗日量方程,通过它的‘身体’,直接‘投影’和‘实现’在物理世界之中!”
“它在……它在自主地,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搭建验证的平台!”
两个小时后,一个与虚拟设计图中一模一样的、无比精密的物理实验平台,在软体机器人的手中,被完美地搭建完成。
【物理搭建完毕。开始执行实验流程并采集数据……】
微型泵开始工作,有色液体在复杂的管路中循环流动。热源开启,遍布在微通道上的数十个温度传感器,开始以毫秒级的频率,向“天穹”实时地回传着数据流。
这个全自动的实验过程,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
“天穹”系统性地测试了上百个不同的流体流速和温度梯度组合,对分形结构和传统结构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的对比。
最终,在傍晚时分,一份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无可辩驳的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并显示在了主屏幕上。
报告的结论部分,用加粗的字体写着:
【结论: 在所有测试工况下,‘分形微通道’设计的综合热交换效率,相较于传统设计,平均提升13.2%,峰值提升17.8%。理论预测得到物理验证。】
任务,完美完成。
孟院士的“半年之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具体的一个任务,就这样,被“天穹”AI以一种近乎“神迹”的、完全自主的方式,提前交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满分答卷。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