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发往京州的那封加密邮件,在当晚就引发了一场不为人知的“地震”。
第二天一早,孟院士就紧急召集了叶华清院士,以及国内另外几位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国家超算中心召开了一次绝密的闭门研讨会。他们对“天穹”提出的那个关于希格斯场与引力常数耦合的猜想,以及那份长达数十页的数学推演,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极其严苛的审查。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虽然没有人透露具体的结论,但据说,几位泰斗级的老科学家在离开会议室时,脸上的神情都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与震撼。
他们意识到,这个“新地平线”创造出来的AI,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有可能在基础科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的“异类”。
……
江北,“未来智能项目组”。
在等待京州反馈的同时,徐涛并没有让团队停下来。他将重心迅速转向了孟院士“半年之约”中,那个更具体、更迫切的任务——为“光刻机冷却系统”提供一个优化的微通道设计方案。
“天穹”在学习了全部相关的流体力学知识和现有的设计图纸后,仅仅用了三天,就给出了它的答案。
那是一个完全反常规的、充满了自然美感的设计。它摒弃了传统那种横平竖直的微通道网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类似生物肺部支气管或叶脉分叉的“分形”结构。
“天穹”的理论预测显示,这种结构能将冷却效率提升12%以上,远超孟院士要求的5%。
“但是,”负责审核方案的高翔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复杂的非线性分形结构,现有的商业流体力学仿真软件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模拟。它的边界条件太复杂了,计算网格很难划分。”
“那就别用软件模拟了。”徐涛当机立断,“我们直接造一个物理模型出来,让‘天穹’自己去控制,自己去测试!”
这意味着,为“天穹”打造一个能够在物理世界中进行感知和操作的“身体”,变得刻不容缓。
压力,全部来到了赵启元和周嘉豪的身上。
“软体材料”实验室里,赵启元拿出了他最新一代的成果——一条长约二十厘米、呈半透明状的“智能凝胶触手”。
“这是目前的最终版本。”赵启元介绍道,他的眼中充满了自豪,“利用‘创世’技术,我们在它的内部集成了数千个微米级的流体驱动腔室,以及同样数量级的、分布在表面的柔性压电压力传感器。它既是‘肌肉’,也是‘皮肤’。”
而周嘉豪,则在进行着更为艰难的软件适配工作。
他彻底放弃了自己之前编写的那套基于传统PID控制算法的、繁琐而僵硬的控制程序。
“在‘天穹’这种级别的智能面前,任何预设的控制逻辑都是多余的束缚。”周嘉豪对徐涛说道,“我正在开发一个新的‘底层I/O接口’。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做最纯粹的数据搬运工。”
他指着屏幕上简洁的代码框架:“这个接口,会以毫秒级的速度,将触手上数千个传感器传回的压力、形变、温度等原始数据,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打包上传给‘天穹’。同时,它也会忠实地、零延迟地执行‘天穹’直接下发给每一个微流体驱动腔室的电压控制指令。”
这相当于,他们将这只机械触手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块“肌肉”,都直接连接到了“天穹”这个超级大脑上。
一周后,一切准备就绪。
第一次联合测试,在“未来智能项目组”最大的综合实验室里进行。
那条半透明的凝胶触手,被固定在一个精密测试台上。在它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普通的红苹果。
“‘天穹’已接入。”控制台前,索菲亚汇报道,“传感器数据流正常,控制指令通道畅通。”
“好。”徐涛深吸一口气,看向周嘉豪,“交出控制权。”
周嘉豪点了点头,在键盘上输入了最后一条指令。
“系统切换:从‘本地控制’切换为‘天穹’接管。”
就在切换完成的那一瞬间,测试台上的那条凝胶触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猛地颤动了一下。
它不再是之前周嘉豪控制下那种机械、僵硬的死物。
它“活”了过来。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触手并没有像传统的机械臂那样,直愣愣地冲向目标。它先是缓慢地、试探性地抬起尖端,在空中轻轻地摆动了两下,仿佛在适应这个全新的“身体”和周围的重力环境。
然后,它像一条真正的章鱼触手那样,柔软而优雅地向那个红苹果延伸过去。
它的尖端轻轻地触碰到了苹果光滑的表皮。
这一刻,数千个微型压力传感器将触觉信号,通过周嘉豪的接口,瞬间传回了“天穹”的大脑。“天穹”几乎是在同时也做出了反应。
触手并没有急于抓取,而是沿着苹果的表面,轻轻地滑动、抚摸了一圈。它在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关于这个物体形状、材质、硬度和摩擦系数的完整物理模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