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做!”林浩的思维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我们利用‘神威之心’的并行计算能力,在模拟的每一个时间步,将整个原子体系划分为数百万个微小的、边长为一纳米的立方体单元。然后,实时地计算出每一个单元内部的‘局域信息熵’!”
“然后,”克劳斯补充道,“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一个随时间动态演化的‘信息熵梯度场’!那些熵值正常、波动剧烈的区域,是健康的混沌态。而那些熵值出现异常降低、梯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就必然是即将形成‘回路’的高度危险区!”
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才!
它完美地绕过了那个计算量如同灾难的“几何模式识别”难题,将一个复杂的“形状搜索”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数值异常监测”问题!
这就为林浩提出的那把“能量剪刀”,找到了一个无比精确、且计算可行的“靶心”!
“神威之心”的任务,将不再是去茫然地大海捞针,去识别那数万亿种可能的几何结构。
它的任务,将变得无比纯粹和高效——去寻找,并用能量脉冲‘摧毁’那些熵值异常降低的点!
办公室里,持续了数周的沉闷气氛,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找到正确道路后,那种发自内心的、难以抑制的狂喜。
“我们必须立刻开始修改模型!”克劳斯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到了自己的电脑前。
“没错!”林浩也充满了斗志。
尽管,将这个全新的、基于信息熵的构想,转化为具体的、可以在“神威之心”上高效运行的实时算法,依然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挑战。
但这无疑为他们那个宏大的“拓扑结构雕刻家”构想,找到了最关键的、也是最底层的物理学与信息学依据。
“前沿物理项目组”的理论攻关,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的迷茫之后,终于迎来了一缕真正意义上的曙光。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