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子?什么情况?”电话那头的徐涛有些惊讶,“我们这边正在分析神经噪声数据,计算任务已经排满了。”
“给我腾出10%的核心算力就可以,大概需要三个小时。这就是一个理论验证任务。”林浩沉声说道。
听到“理论验证”这个词,徐涛意识到事情并不复杂。他不再多问,干脆地回答:“好,没问题!我马上给你开端口,你把计算任务包发过来!”
很快,代表着他们全新希望的数据流,从“前沿物理项目组”的终端,涌入了“神威之心-超导版”那深不见底的算力海洋中。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对于林浩和克劳斯来说,是漫长而又煎熬的。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并肩站着,死死地盯着控制台屏幕上那不断跳动的计算进程条。这短短的进度条,承载着他们数周以来所有的失败、困惑,以及此刻那颠覆性的、唯一的希望。
终于,在下午三点十七分,进度条走到了100%。
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简洁的“计算完成”提示框。
克劳斯的手指,有些颤抖地移动到鼠标上,点开了那个体积只有几百MB,却可能蕴含着一个全新物理世界的结果文件。
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系统的径向分布函数g(r)曲线。
那是一条……无比平滑的曲线。从r=0开始,随着距离的增加平稳地上升,在越过第一个近邻之后,便趋于一个恒定的值,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传统非晶材料所特有的、代表着次近邻、次次近邻的特征峰!
它完美得,就像教科书里的理想气体!
紧接着,是系统的能量景观图。
那是一片……近乎绝对平坦的“高原”!整个能量分布均匀得令人难以置信,完全没有任何传统玻璃态物质所具有的、崎岖不平的“山谷”和“盆地”!
成功了!
在一个拥有巨大配位数的贝特晶格上,一个由百万粒子构成的系统,在经历“超快淬火”后,成功地进入了一个完全没有短程有序、能量分布均匀、且通过后续计算被证明在热力学上稳定存在的“绝对无序”状态!
“我们……我们找到了它……”克劳斯的声音沙哑,蓝色的眼睛里,有晶莹的光芒在闪烁。
林浩没有说话,他只是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克劳斯的肩膀。
虽然,这只是在一个数学构造的、不存在于现实的理想空间中的一次模拟成功;虽然,距离在真实的三维世界中,去真正地制造出“量子玻璃”,还有着遥远得如同天堑般的距离。
但是,这无疑证明了,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那堵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理论高墙,已经被他们找到了最关键的突破口!
林浩和克劳斯看着屏幕上那片完美的“混沌”,眼中重新燃起了熊熊的希望火焰。
他们的下一步,将是一场更加艰难,但也更加充满希望的全新征程——如何,将这个存在于高维度理想模型中的“神迹”,一步步地,“降维”到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之中。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