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皇帝的新衣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24|字数:5052字

会议室里,林浩的态度,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徐涛身上。

徐涛正靠在椅子上,双手抱在胸前,脸上带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笑容。他显然早就和林浩通过气,并且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

“揭穿他们?为什么要揭穿?”徐涛慢悠悠地开口了,语气里带着一丝狡黠,“好不容易有人搭起这么大一个舞台,唱了这么一出好戏,我们直接上去把台拆了,那多没意思。”

孟院士有些不解地看着他:“小徐,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徐涛坐直了身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不但不拆台,我们还要给他们‘捧场’,把这个台子搭得更高,高到让他们自己下不来台。”

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主屏幕上。

“各位前辈,大卫·陈这次玩的是一套组合拳。核心目的,就是通过一场完美的公关秀,来重塑市场和学界对美国技术的信心,从而为他们的‘灯塔计划’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我们如果现在出去戳穿他们,双方必然会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毫无意义的口水战。这恰好就中了他们的计,会极大地分散我们自己的精力。”

“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打法。”徐涛调出了一个文件夹,里面是数十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推特、Reddit和学术论坛的账号。

“这是新地平线这几年在全球各地注册和维护的一批‘马甲’账号。”徐涛介绍道,脸上露出了一个程序员都懂的笑容,“有些是知名的科技博主,有些是伪装成常春藤大学的博士后,还有些是整天在论坛里指点江山的‘民间大神’。这些账号,在各自的小圈子里,都积攒了不少粉丝和话语权。”

“从今天开始,我的这些‘水军’,将对‘灯塔计划’和它的负责人大卫·陈先生,发动一场疯狂的‘吹捧’。”

徐涛的计划,让在座的孟院士和王总师等老一辈科学家,都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学术和技术的较量,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

当天下午,一场由徐涛在幕后精心导演的“捧杀”大戏,正式在全球互联网上拉开了序幕。

首先发难的,是一个在推特上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名为“Tech-Prophet(科技先知)”的知名科技博主。他发表了一篇长推文,标题极具煽动性:《这不是3D打印,这是创造世界!——为什么说大卫·陈是21世纪的爱迪生?》。

文章中,他将“灯塔一号”打印出的那个叶盘,奉为“工业革命以来最伟大的杰作”,并盛赞大卫·陈的“原子级制造”理念,是“为人类打开了通往物质世界尽头的钥匙”。

紧接着,在凝聚态物理最权威的学术论坛“PhysicsForum”上,一个自称是“普林斯顿博士后”的账号,发表了一篇技术分析贴。帖子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论证”了“灯塔计划”的技术路线,是多么的“高瞻远瞩”和“理论自洽”,并将那些质疑其技术细节的人,统统打为“看不懂未来的酸葡萄”。

在这些“意见领袖”的带领下,舆论的风向开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我早就说了,美国的技术底蕴依然是世界第一!”

“太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

“大卫·陈,我的神!”

在徐涛的精准操控下,这些“吹捧”的言论,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赞美上,而是不约而同地、开始向一个“善意”的方向引导。

“Tech-Prophet”再次发文:“既然‘灯塔计划’已经能够完美地打印出结构如此复杂的钛合金,那么下一步,最能体现其‘原子级’能力的,无疑是挑战那些对微观结构有极致要求的‘终极材料’!比如,直接打印出高温超导材料,或者整体成型一块大尺寸的单晶!”

这个“建议”,像一颗投入舆论场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对!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如果能打印超导体,那才是真正的神迹!”

“期待大卫·陈的下一个奇迹!”

这些被精心引导的言论,很快就被主流媒体所捕捉并放大。《华尔街日报》的科技评论员,甚至直接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向大卫·陈喊话:“全世界都在期待,‘灯塔计划’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哪一座更高的山峰?”

……

弗吉尼亚,兰利。

大卫·陈看着自己办公室里,那份由舆情监测部门紧急汇总的报告,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四十八小时里,全球网络上对“灯塔计划”的赞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他本人的声望,也被推到了一个近乎“科技救世主”的高度。

这本该是值得开香槟庆祝的事情。

但大卫·陈的心里,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不安。他敏锐地察觉到,在这场看似自发的舆论狂欢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精准地操控着一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74章 皇帝的新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74章 皇帝的新衣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