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邀请?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23|字数:5414字

弗吉尼亚,兰利。

大卫·陈面无表情地关闭了那段让他感到无比刺耳的外交部记者会视频。

舆论战的完败,在他的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他低估了对手那种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战略定力。

“看来,隔空喊话,对他们毫无作用。”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轻声自语。

他打开了“灯塔计划”的行动方案,直接翻到了第三页,上面用红色的字体,标记着一个单词——“Talent(人才)”。

“既然无法从外部干扰,那就从内部开始。”

他调出了“新地平线”核心团队所有成员的详细资料。林浩、陈默、高翔、徐涛、苏晓月……这些人的名字上,都被画上了一个表示“极难策反”的红色标记。他很清楚,对于这些已经深度参与到国家战略、并实现了个人价值和财富自由的核心创始人,任何外部的诱惑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资料的最下方,两个相对年轻的面孔上。

张念,男,27岁,江北大学在读博士生,师从陈默教授,主攻理论计算与仿真,是《Nature》封面文章的第三作者。性格评估:内向,纯粹的技术研究者,对学术成就极度渴望。

李沐珂,女,26岁,江北大学在读博士生,师从陈默教授,主攻材料制备与表征,《Nature》封面文章的第四作者。性格评估:外向,思维敏锐,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资历最浅,还未毕业,对纯粹的学术殿堂依然抱有幻想……”大卫·陈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知道,这台精密机器上最有可能被撬动的“螺丝钉”,就在这里。

他拿起了加密电话。

“启动‘活水’计划,目标人物:张念,李沐珂。执行A级方案。”

……

两天后,江北,“新地平线”总部。

材料与制备组的办公室内,李沐珂正在处理一批最新的“冰河一号”线缆的性能测试数据。突然,她的电脑右下角,跳出了一封新邮件的提醒。

发件人的名字,让她呼吸一滞。

【Professor Alistair Finch, Head of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T】

阿利斯泰尔·芬奇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主任。这位在计算材料学领域如同神明一般的人物,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同时拥有菲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和巴克利奖(凝聚态物理最高奖)的顶级学者。

李沐珂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点开了邮件。

邮件是芬奇教授的亲笔信,内容热情洋溢,措辞恳切。

“亲爱的李沐珂博士: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致信。我认真拜读了贵团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温超导的划时代杰作。您作为核心作者之一,在材料制备与表征方面展现出的才华,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MIT材料系,即将在下个学期,正式启动一个全新的‘未来材料AI设计’实验室,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从源头上创造新材料。芬奇教授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这个实验室宏伟的学术愿景。

……在此,我谨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向您发出邀请,希望您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加入我们的新实验室。我们将为您提供博士后阶段的全额奖学金,每年15万美元的独立科研经费,以及配备两名博士生的团队。您将有机会,与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大脑一起工作,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难题……”

邮件的最后,是芬奇教授的亲笔签名。

李沐珂看着这封邮件,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

这是MIT,是芬奇教授的亲笔邀请!对世界上任何一个还在求学阶段的博士生而言,这都是一份梦寐以-求的、足以改变一生的至高荣誉。

然而,短暂的激动过后,一种职业习惯带来的警觉,让她迅速冷静了下来。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几个疑点。

芬奇教授是理论计算领域的,为什么会首先邀请主攻实验制备的自己?而且,这封信的时间点,恰好是在“新地平线”和西方世界舆论交锋最激烈的时刻。这一切,是不是太巧了?

她没有声张,而是第一时间,起身走向了隔壁理论组的办公室。

她找到了正在埋头推演一组新数据的张念。

“张念,看下你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有没有收到什么奇怪的邮件?”她压低声音问道。

张念性格内向,是个纯粹的技术痴,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公式世界里。听到李沐珂的话,他有些疑惑地抬起头,打开了自己的邮箱。

在被系统自动归类到“推广邮件”的一个角落里,他果然也找到了一封一模一样的、来自芬奇教授的邮件。只是信中的赞赏,侧重于他在理论构建方面的贡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71章 邀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71章 邀请?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