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类推,经过大约五十代复制,生产出的‘创世’机器,其打印精度将跌出合格线。而到了一百代之后,它的性能衰减将超过3%,彻底沦为一台毫无用处的、高昂的废铁。”
高翔的结论,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头上。
“新百机计划”的核心,是“母机自我复制”。如果复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劣化”的过程,那么整个计划的根基,就将轰然倒塌!他们将永远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后续所有的宏伟蓝图,都将成为泡影。
“怎么会这样?”孟院士喃喃自语,他无法理解,“我们的打印过程是完美的,数据没有任何异常。为什么结果会出现衰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整个主控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当天深夜,联合攻关团队的紧急技术会议,在“新地平线”总部召开。
林浩、高翔、孟元年士、王总师,以及理论组和材料组的所有核心专家,都聚集在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可能的故障原因分析,但每一条,都被逐一划掉。
“会不会是原材料纯度的问题?”
“不可能,我们用的是最高级别的原材料,纯度检测精确到ppb级。”
“会不会是能量场不稳定?”
“我们有实时监控,整个过程能量场波动小于千万分之一。”
“会不会是……”
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提出,一个又一个假设被否决。问题,似乎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就在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之时,一直埋头在“神威之心”海量数据中,进行最底层物理过程反向推演的高翔,突然抬起了头。
“我……可能找到了一个方向。”他的声音沙哑,眼中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一个匪夷所思的方向。”
他将一份模拟结果投射到大屏幕上。那是一幅原子在凝固过程中,能量状态演化的微观图像。
“我们看这里。”高翔指着图中一个微小的区域,“这是‘零号母机’打印自身核心时的原子排列过程。再看这里,这是‘子代一号’形成时的过程。两者几乎一模一样,但有一个最底层的参数,出现了微小的差异。”
“是什么?”林浩立刻追问。
“熵。”高翔说出了那个词,“微观熵增的速度。”
“我们的‘创世’打印过程,它的能量场约束和激光定位,都太‘完美’,太‘稳定’了。”高翔的语速开始加快,他似乎正在触及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这种极致的稳定,导致了被打印材料的原子在从气态凝固为固态时,缺少了足够的‘随机扰动’。”
“就像一群排队的学生,如果环境绝对安静,纪律绝对严格,他们可能会很快地排成一个‘看起来’很整齐,但内部却充满了‘站错位置’的、能量并非最低的亚稳态队列。而如果给他们一点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互相推挤、调整,他们反而能最终找到自己最舒服、最稳定的位置,形成一个能量最低、最完美的队列。”
“我们现在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高翔做出了最终的结论,“我们创造了一个过于完美的打印环境,这种完美,反而扼杀了原子进行‘自我优化’的随机过程,导致了最终的成品,产生了一种微观上的、几乎无法检测的‘有序缺陷’。”
“我们遇到了一个,因为技术太‘完美’,而导致的悖论。”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