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疯狂的“推演”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6:12|字数:5198字

数值模拟,正式开始。

“神威之心”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中心,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的状态。

陈默,制定了总体的作战蓝图。

而具体的“攻坚”任务,则完全交给了张念和李沐珂。

张念,带领着软件组的几位工程师,将那套充满了对称性美感的哈密顿量方程组,一点一点地,“翻译”成了,“神威之心”可以理解的、由数百万行代码组成的全新的计算程序。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

因为,陈默的理论引入了太多全新的物理概念。

比如那个核心的“声子-等离子体极化子”准粒子。

如何在费曼图中为它定义一个,既能体现其“玻色子”统计特性,又能描述其与“费米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全新的“传播子”?

比如那个充满了“动态无序”的“量子流体”背景场。

如何在“蒙特卡洛”模拟中,构建一个能够高效地对其进行随机抽样,而又不会陷入“遍历性”灾难的……算法?

这些都是在现有的任何一本凝聚态物理教科书中,都找不到答案的、全新的问题。

每一天,张念,都会带着,一整天推演中,遇到的几十个难题,去敲响陈默办公室的门。

而陈默,则会用最简练、最直击本质的语言,为他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有时候,是一句关于“规范场论”的提点。

有时候,是一段关于“共形场论”的公式。

他就像是一座,深不见底的理论宝库。无论张念抛出多么刁钻、多么前沿的问题,他都能信手拈来地给出,那个最深刻、也最优雅的答案。

而李沐珂,则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一次真正的蜕变。

她最初的任务,只是像一个最优秀的“书记官”一样,负责记录下,每一次讨论的要点整理出,所有的文献资料撰写出,每一版的项目进展报告。

但是她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她将自己,完全地沉浸在了这个充满了智力挑战的环境里。

白天,她旁听张念和陈默的每一次讨论。

晚上,她会一个人留在办公室,将那些她白天,听不懂的理论一点一点地,从最基础的量子力学开始重新学习,重新推导。

她用自己,那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文本组织能力,将整个项目所有零散的、复杂的理论推演都整理成了一套逻辑清晰、注释详尽的……“理论圣经”。

渐渐地。

她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记录者”。

她开始能跟上张念的思路。

甚至能在张念,陷入某个公式的细节,而无法自拔时,从一个更宏观的、文献学的角度,为他提供一些来自其他相关领域的、意想不到的……启发。

比如,有一次张念,为了一个关于“BEC-BCS跨界”的积分发散问题苦恼了整整两天。

是李沐珂,在整理一篇关于“中子星内部物质形态”的天体物理学文献时,偶然发现其中,描述“夸克对凝聚”的数学方法,竟然与他们眼前的难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她将这篇文献交给了张念。

而张念,则从这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献中,获得了最关键的灵感,最终用一种极其巧妙的“解析延拓”的方法,解决了那个困扰了他两天两夜的难题。

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顾问团”的支持。

高翔,每周都会定期和张念,沟通一次。他用自己,在“非晶物理”领域那深厚的积累,为张念的模型,在处理“无序”和“涨落”的部分,提供了大量的算法优化建议。

徐涛则更是,将“神威之心”的性能,压榨到了极致。他带领着他的软件团队,为张念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全自动的、智能化的“计算-分析-可视化”流水线。

张念只需要在前端输入自己最新的想法和参数。

“神威之心”,就会在后台自动地完成所有的计算、数据处理、和三维建模。

最终以一种最直观、最清晰的方式,将结果呈现在他的面前。

而林浩,这位“总顾问”,则像是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

他大部分时间都忙于那庞大而又繁琐的“创世工程”。

但是每当攻关小组,陷入某个思维定式,或者在某个方向上争执不下时。

他就会恰到好处地出现。

然后以一个“圈外人”的、不被任何传统理论所束缚的、充满了“野路子”智慧的视角。

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假设,‘库伯对’的束缚能,是一个常数呢?它有没有可能,本身就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这个‘奇异金属’相,看起来很像我们在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区,看到的那个‘超粘稠液体’。它们的背后会不会,遵循着某种更普适的、跨领域的物理规律?”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37章 疯狂的“推演”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37章 疯狂的“推演”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