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林浩所提出的那个,核心猜想——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李沐珂,”他头也不回地开口。
“在!老师!”
“去帮我查一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所有,关于‘Feshbach共振’和‘BEC-BCS跨界’的理论文献。我需要其中关于‘散射长度’和‘相互作用强度’的所有原始公式。”
“是!”
“张念!”
“在!”
“把我们之前,从那块硬盘里提取出的、所有关于铜氧化物的,实验数据重新进行一次‘傅里叶变换’。我不要看‘能带结构’。我要看‘费米面’的拓扑结构!尤其是,‘赝能隙’温区,‘费米弧’的演化规律!”
“是!”
指令一条接着一条。
整个攻关小组,都像是一个,被最优秀的大脑,所指挥的、最精密的仪器高速地运转了起来。
而陈默,则像是一位,胸有成竹的棋手。
他将那些来自于最前沿的实验数据和最经典的物理学理论,都作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在那块小小的白板上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最壮丽的……逻辑对弈!
……
当窗外,已经繁星满天时。
陈默写下了他,这十二个小时里,最后的一行也是最重要的一行……方程。
那是一套,由三个耦合在一起的、看起来无比复杂,但内在逻辑却又无比和谐、充满了对称性美感的……哈密顿量方程组。
它完美地描述了,从最初的“电子-声子-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到“极化子准粒子”的形成,再到最终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变的……全过程!
当最后一笔落下时。
陈默手中的那支黑色记号笔,也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墨水。
他将笔轻轻地放在了白板的凹槽里。
然后缓缓地后退了几步。
看着眼前这面,写满了自己毕生心血和智慧的、崭新的“理论大厦”。
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他转过身。
看着那个,已经,在这里,陪着他,静静地,守了十二个小时、他最得意的学生。
“林浩,”他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看到了吗?”
“那扇,通往新世界的门。”
“它的地基。”
“我们已经,把它彻底夯实了。”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