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
自那场盛大的婚礼之后,整整一年过去了。
这一年里,“创世工程”,以一种,令世界都为之侧目的“东方国家速度”,从一张宏伟的蓝图,变成了一座,矗立在江北大地上的、真正的工业奇迹。
……
“创世工程-百机计划”全面落地后的第二个月。
京州,国防科工局,“领航者”专项总指挥部。
陆光达总工程师亲自主持了,第一批次、由“创世一号”原型机打印出的、共计十块涡轮盘样品的最终性能验收会。
“……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一名来自军方测试中心的年轻军官,正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汇报着测试结果。
“十块样品在经历了,包括‘超温’、‘超转’、‘高频振动’和‘长时疲劳’在内的、总计超过一万个小时的、最严苛的地面台架极限工况测试后……无一例出现任何可观测到的微裂纹或性能衰减!”
“其性能,完美,可靠,无可挑剔!”
“我宣布,”陆总工站起身接过了话筒,他的声音充满了激动和自豪,“由‘新地平线’公司,主导研发的‘华夏一号’自修复合金涡轮盘正式通过‘领航者’专项的全部验收!从今天起,它将正式进入小批量试装阶段!”
会场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
又过了十个月。
江北,“新地平线-非晶合金超级打印工厂”。
一百台,崭新的、闪烁着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创世”机器,如同最威武的钢铁军团,整齐划一地,矗立在巨大的、恒温恒湿的厂房内。
今天,是“百机计划”,正式竣工投产的日子。
一场盛大的庆功会,在工厂的中央大厅举行。
钱理全院士、雷鸣总工,以及所有在过去一年里,为这座超级工厂付出了无数心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齐聚一堂。
庆功会上,林浩作为总指挥发表了感谢致辞。
他向所有参与者表达了最诚挚的敬意。
这场庆功会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场“告别会”。
随着“百机计划”的顺利完成,钱院士和雷鸣总工,以及他们所带领的、大部分的“国家队”成员,都将,在完成最后的交接工作后,离开江北,回到各自的岗位,去迎接新的挑战。
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而“新地平线”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
庆功会结束后的当晚。
江北大学东门外,一家店面不大、但却总是人声鼎沸的“老地方烧烤火锅”。
一个被陈默提前包下来的大包厢里,热气腾腾。
“新地平线”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元老会”,再次齐聚一堂。
陈默带着两个,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脸上还带着一丝学生气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而包厢里,林浩、苏晓月、高翔、徐涛、秦峰、韩立阳,早已等候在此。
“老师!”
“陈老师!”
众人纷纷起身。
“都坐,都坐,自己人别客气。”陈默笑着,示意大家坐下,然后指了指身边的两个新面孔。
“我来介绍一下。”他指着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生,“这位,是张念。我新带的博士生。擅长,理论计算和模型推演。”
他又指了指另一个看起来很机灵、很干练的女生。
“这位,是李沐珂。也是我的学生。擅长,文本的撰写和项目管理。”
“各位师兄师姐好。”两个新人,恭恭敬敬地向在座的所有人,问好。
林浩、徐涛他们,都有些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个,陈默悄无声息就招来的“新兵”。
“哦——!”徐涛,第一个反应了过来,他,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原来就是他们两个啊!”
过去这一年,林浩他们,虽然都扑在了“创世工程”上。但之前由他们申请的那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千万级重点项目,也到了最终的结题验收阶段。
林浩他们根本分不出任何精力,去处理那些繁琐的结题报告和财务审计。
而最后这两份,被基金委评为“特优”的结题报告,就是由陈默指导着完成的。
当时林浩他们,还都以为是陈老师亲自操刀。
现在,他们才明白。
原来在他们为了“创世工程”,而疯狂奋战的同时。
陈默早已悄无声息地为团队,培养好了新一代的、足以,独当一面的……后备军!
“张念,李沐珂,”陈默,对着两个新学生说道,“这几位,都是你们的师兄。以后要多跟他们学习。”
“尤其是,”陈默的目光,落在了林浩的身上,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深的自豪,“多跟你们这位,林浩大师兄学习。他是你们所有人,最好的榜样。”
“是,老师。”
两个新人,看着林浩的眼神里,充满了最纯粹的崇拜和敬仰。
林浩看着眼前这两个,比自己,还要年轻好几岁的“师弟师妹”,又看了看,身旁那个似乎永远都比所有人,想得更远一步的、自己的导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