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林博士”的学术报告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59|字数:6426字

许多资深的教授,都下意识地,拿出了笔记本,开始飞快地记录着。他们意识到,自己今天听到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篇博士论文”的范畴。

这,更像是一场,关于一个全新学科的、开创性的奠基报告。

四十五分钟后,林浩结束了他的讲述。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他微微鞠躬,讲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刚才那场,信息量巨大、充满了智力美感的学术风暴中,没有回过神来。

过了许久,主持会议的王振国院士,才缓缓地,拿起了话筒。

他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会场的宁静。

“感谢林浩同学,非常精彩的报告。”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混杂着欣慰与感慨的笑容。

“按照流程,现在,进入答辩委员会提问环节。各位委员,谁先来?”

王院士的声音,在报告厅内回响。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

第一排,那十几位,平日里在各种学术场合,都以思想犀利、提问尖锐而着称的教授和专家们,此刻,却都面面相觑。

他们看着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那些原本准备好的问题,又抬头看了看台上那个,神情平静的年轻人。

最终,没有人举手。

没有人开口。

会场内,再次,陷入了一种奇妙的、近乎尴尬的沉默。

不是他们不想问。

而是,不知道该怎么问。

问实验细节?报告里展示的,是来自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阿基米德”原位耦合系统的、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问理论模型?高翔和秦峰构建的、在超算中心上运行的数字孪生系统,其预测精度,已经超越了现有的任何理论框架。

问技术应用?台下就坐着陆总工本人,那块五十公斤级的涡轮盘样品,就是最硬的答案。

在这个全新的、由林浩亲手开辟的领域里,他,就是唯一的、绝对的权威。

台下的所有人,包括那些白发苍苍的院士和教授,在他的面前,都像是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

让一群“学生”,去向唯一的“老师”,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

这,太难了。

沉默,在继续。

坐在台下的苏晓月,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眼中,是藏不住的骄傲。

徐涛则在旁边,用胳膊肘,捅了捅高翔,用口型,无声地说道:“看见没,没人敢问。”

最终,还是王振国院士,笑着,打破了这奇妙的僵局。

他放下了手中的话筒,直接对林浩说道:

“林浩,看来今天在这里,是找不到能给你提问的‘老师’了。”

全场,响起了一阵善意的、理解的笑声。

“所以,”王院士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建议,我们改变一下规则。把接下来的时间,从‘提问’环节,变成‘请教’环节。”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所有师生。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答辩委员,还是前来旁听的老师和同学,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遇到了与这项新技术相关的、无法解决的难题,或者,萌生了什么新的交叉学科构想,都可以举手,向林浩博士,请教一下思路。大家,觉得怎么样?”

话音刚落。

“唰——!”

台下,瞬间,举起了十几只手。

有来自材料学院的教授,想探讨,如何将“创世”技术,应用于新一代半导体晶圆的“无缺陷”生长。

有来自物理学院的学者,想请教,关于“声子晶格”的理论,是否可以用来解释,某些高温超导材料的奇异物性。

甚至,还有一位医学院的专家,激动地站起来,询问这种“原子级”的打印技术,未来,有没有可能,用于人造器官的精准构建。

一场严肃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就这样,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不可思议地,演变成了一场,跨学科的、充满了奇思妙想的、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

林浩站在讲台的中央,从容不迫地,回答着一个又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天马行空的问题。

他的思维,如同奔涌的江河,在物理、材料、信息、生物等多个学科之间,自由地穿梭、碰撞,激发出无数璀璨的火花。

阳光,透过报告厅巨大的玻璃窗,洒在他的身上,将他年轻的身影,映照得格外明亮。

在这一刻,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被考核、被评价的“学生”。

他,用自己无可辩驳的实力,完成了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身份蜕变。

一位真正的学者,诞生了。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02章 “林博士”的学术报告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02章 “林博士”的学术报告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