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最年轻的委员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59|字数:6030字

“‘新地平线’团队提出的A计划,那种‘打印太阳’的创世构想,才是真正能够让我们,从根本上,摆脱焊接工艺局限,实现技术引领的‘终极方案’。”

“我刚刚听陈教授和林浩同志介绍,A计划目前的瓶颈之一,在于模拟计算的算力不足。一个完整的、大尺寸构件的创生成型过程,需要进行海量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现有计算集群的能力范围。”

宋老顿了顿,环视全场,然后郑重地说道:

“所以我提议,由我们专项技术委员会出面,向国家超算中心申请,将‘天河之心’的最高优先级计算权限,授予‘新地平线’团队。我们,要用全国最强的‘矛’,去攻克这个最硬的‘盾’!”

他的这番话,掷地有声,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陈默和林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惊喜和感激。他们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宋院士,会如此主动地,为他们解决这个最棘手的难题。

陆总工的脸上,笑容更盛了。

他顺着宋老的话,说道:“宋老所言极是。A计划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力支持。不过,要协调超算中心和我们专项之间的工作,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林浩的身上。

“所以我提议,增补‘新地平线’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林浩同志,为我们‘领航者’专项技术委员会的特聘委员。这样,以后所有关于A计划的技术协调和资源调配,都可以由林浩委员,直接在我们委员会的框架内进行,以提高效率。”

这个提议一出,会议室内,再次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林浩的身上。

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进入这个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国家最顶级的技术决策圈子?

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但是,看着桌上那块合金样品,想着刚才视频里那震撼人心的数据,没有人觉得这个提议,有任何不妥。

实力,就是最硬的通行证。

“我附议。”宋建国院士,第一个举手表示了支持。

“同意。”

“同意。”

表决,再次全票通过。

会议结束。

林浩站起身,感觉还有些不太真实。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是一个列席会议的“汇报者”,而现在,他已经是这个顶级圈子里,拥有投票权的“委员”了。

委员们陆续离场,许多老专家走过林浩身边时,都善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期许。

宋建国院士,没有急着离开。

他满面春风地,走到了林浩和陈默的面前,伸出双手,热情地,分别握住了他们。

“陈教授,林委员,祝贺你们啊!”

他的手,温暖而有力,态度真挚得,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疏离感。

“说起来,我也是从你们江北大学走出来的,算起来,是你们的老学长啊!”他用带着一丝乡音的普通话说道,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宋院士,您太客气了。”陈默连忙说道,“今天,还要多谢您的支持。”

“哎,说哪里话!”宋老摆了摆手,“都是为了国家的大飞机嘛!看到你们这些后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这些老家伙,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

他看着林浩,眼神中的欣赏,几乎要溢出来。

“林委员,以后去超算中心,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千万别客气!有什么需要,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给你们,开最好的机器,配最强的技术团队!”

“谢谢宋院士!”林浩由衷地说道。

“好,好!那我先走一步,在中心,等你们的好消息!”

宋老再次用力地握了握两人的手,这才转身,在助理的陪同下,缓步离去。

看着他那儒雅随和的背影,林浩的心中,充满了对前辈提携的感激。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似乎已经在他们的面前,铺展开来。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01章 最年轻的委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201章 最年轻的委员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