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还是不行!”
他烦躁地,将头上那副昂贵的降噪耳机,摔在了桌子上,屏幕上,一行行飞速滚动的代码,最终,定格在了一个鲜红色的“Error”上。
“同步延迟,还是在50皮秒左右徘徊!比林浩要求的10皮秒,整整,慢了五倍!这个延迟,足以让整个声波的相干叠加,彻底失效!”雷鸣抓着自己那头标志性的寸头,一脸的生无可恋。
他的身旁,徐涛,正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飞快地,敲击着键盘。
“雷哥,别急。”徐涛的声音,倒是很冷静,“我检查了你写的底层驱动,逻辑上,没问题。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我们这套系统的‘灵魂’上。”
他说的,是他们两人,合作开发的,那套,用于驱动和控制整个系统的核心算法。
雷鸣,负责硬件的底层逻辑和时钟同步。
而徐涛,则负责,更高层级的、能够让所有硬件“听话”的、那个充满了复杂逻辑和AI预测模型的……应用层软件。
“我怀疑,”徐涛指着屏幕上一段极其复杂的代码,沉声说道,“是我们,在进行‘多通道数据分发’的时候,采用的‘并行计算’逻辑,存在瓶颈。当通道数量,超过了64个之后,CPU的二级缓存,就出现了数据拥堵,导致了指令的延迟。”
“那该怎么办?”雷鸣问道。
“换个思路。”徐涛的眼中,闪烁着黑客般的光芒,“我们,不能再让CPU,去当那个‘中央指挥官’了。它太慢了。”
“我们,把计算的任务,下放!让每一个换能器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小型的‘计算核心’!我们用一套,全新的、分布式的‘神经网络’算法,去取代现在这套,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算法!”
“你是说……”雷鸣的眼睛,瞬间,亮了,“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没错!”徐涛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们,给每一个‘士兵’(换能器),都装上一个,小小的‘脑子’!让它们,自己,去学会,如何协同作战!而我们的主控系统,只需要,下达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的指令就行了!”
这个思路,同样,充满了颠覆性!
雷鸣,看着眼前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小几岁,但思维方式,却如此天马行空的年轻人,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感到了一丝……佩服。
“好!就这么干!”他重新戴上耳机,眼中,战意重燃,“我负责硬件的改造!软件的灵魂,就交给你了!”
……
时间,就在这种,不同领域的智慧,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协同攻关的氛围中,飞速地,流逝。
一周后。
807实验室的中央,一个由金属支架搭建起来的、小型的实验平台上。
钱院士团队,成功地,封装出了第一块,10x10的、解决了散热和串扰问题的……“心脏”原型。
而雷鸣和徐涛,也成功地,将他们那套全新的、分布式的“神经”控制系统,与这颗“心脏”,完美地,适配在了一起。
实验,正式开始。
林浩、陈默、钱院士、雷鸣……所有核心成员,都屏住呼吸,围在了实验平台前。
“启动控制系统。”林浩下达了指令。
徐涛,在主控电脑上,敲下了回车。
“能量聚焦程序,加载完毕。”
“目标:平台中心上方,10毫米处。悬浮一个,直径2毫米的,泡沫塑料小球。”
“指令,输入!”
控制室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死死地盯着,那个被放置在平台中央的、毫不起眼的、白色的小球。
一秒。
两秒。
三秒。
就在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时候。
奇迹,发生了。
那个白色的小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托了起来!
它,没有任何绳索的牵引,没有任何气流的吹拂,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稳稳定定地,悬浮在了,半空中!
周围的空气,甚至,因为声波能量的高度集中,而出现了,一丝丝,肉眼可见的、如同水波般的……扭曲!
“成功了!成功了!”
“我的天……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声学悬浮!”
控制室内,瞬间,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劫后余生般的巨大欢呼!
钱院士,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激动得,摘下了自己的老花镜,用力地,擦着眼角。
雷鸣,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
虽然,这,距离他们最终的目标——在充满了金属粉末的复杂环境中,去驱动数万个换能器,去“打印太阳”,还很遥远。
但这个,由声波之力,托举起来的、小小的悬浮点。
却像一颗,在黑暗中,被点燃的、最明亮的火种。
它,用一种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向所有人,证明了——
林浩那个,曾经被认为是“疯狂”的、通往全新世界的构想。
在理论上,完全可行!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