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锡市的“第一块锭”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51|字数:8584字

无数条代表着温度、压力、时间、原子扩散速率的曲线,开始在模型周围,以一种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疯狂地、闪烁、跳跃、迭代!

“‘材料大脑’正在进行第一轮,基于物理模型的宏观筛选……”徐涛的声音,像一个冷静的AI,在同步进行着解说,“……剔除百分之九十九的、明显会导致晶化或致密度不足的参数区间……”

“第一轮筛选完毕!耗时三分钟。进入第二轮,基于机器学习的微观优化……”

“……系统正在对剩余的数万组‘可能’的工艺参数组合,进行高速的、虚拟的热等静压模拟……每一次模拟,都在原子尺度上,追踪超过十亿个原子的迁移和相变过程……”

“……模拟中……优化中……正在寻找最优解……”

整个控制室内,鸦雀无声。

钱教授和他团队里的那些博士、教授们,呆立在原地。他们瞪大了眼睛,张着嘴,看着屏幕上那如同“神启”般的、暴力美学的计算过程,感觉自己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基于经验和试错的科研范式,正在被一种更高级的、无法理解的力量,彻底地,颠覆、碾碎!

一个晚上的时间。

就在林浩他们,在实验室的休息室里,好好地睡了一觉之后。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再次走进控制室时,徐涛,已经将一份只有一页纸的、打印出来的文件,递到了林浩的手中。

“林总指挥,幸不辱命。”徐涛指着那份文件,脸上,带着一丝熬夜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智珠在握的骄傲,“‘材料大脑’经过一整夜,超过一百万亿次的浮点运算,找到了,唯一的一组,能够同时满足您要求的……‘黄金工艺参数’。”

林浩接过那份文件。

而钱教授,也凑了过来,他扶着老花镜,仔细地,看着那张纸上,由AI给出的那套工艺曲线。

只看了一眼,他的眉头,就紧紧地,皱了起来。

“这……这不可能!”他失声说道,“这个升温速率……太快了!是常规工艺的两倍!这么快的速度,炉膛内部的温度场,根本来不及均匀,肯定会导致样品内外受热不均,产生巨大的热应力!”

“还有这个保压时间!”他指着另一个参数,连连摇头,“太短了!只有常规工艺的三分之一!这么短的时间,粉末颗粒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充分的扩散和冶金结合,压出来的,肯定是个疏松的‘蛋糕’!”

“林浩博士,”钱教授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这套参数,完全是‘反常规’的!恕我直言,它……更像是电脑程序出错后,胡乱生成的一堆垃圾数据。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参数来做,这一百公斤的珍贵粉末,很可能,会全部报废!”

钱教授的话,让突击队里的几个年轻成员,也有些犹豫起来。

只有林浩,在看完那份参数后,眼中,却闪过了一丝了然的光芒。

但是他相信徐涛不会错。

这套“反常规”的参数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超越了人类经验的物理逻辑。

他看着一脸坚持的钱教授,沉声说道:“钱教授,我理解您的顾虑。但是,我相信我们的计算模型。这一次,我请求您,相信我们一次。”

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钱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又看了看他身后,那同样坚定不移的团队。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好吧。”他缓缓说道,“既然是国家的命令,既然你们坚持。那我们就……试一试。但是,林浩博士,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这炉料废了,责任,全部由你来承担。”

“我承担。”林浩,斩钉截铁。

……

一个小时后。

当那一百公斤的LM-X合金粉末,被装入特制的包套,送入热等静压炉后。

整个实验室,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林浩,亲自坐在控制台前,按照AI给出的那套“反常规”的工艺参数,输入了指令。

巨大的设备,开始轰鸣。

所有人都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不断攀升的温度和压力曲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几个小时后,当程序走完,炉膛内的压力和温度,缓缓降至安全范围时。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机械臂,缓缓地,将那个依旧带着高温的、巨大的金属包套,从炉中取出。

当外层的包套被剥离,一块边长约二十厘米的、闪烁着独特的、暗金色金属光泽的、完美的立方体合金锭,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时。

钱教授和他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从外观上看,这块合金锭,致密、均匀,堪称完美!

“快!快去做无损探伤!”钱教授的声音,因为激动,都有些变调了。

十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

当负责检测的年轻博士,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念出那个数字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83章 锡市的“第一块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83章 锡市的“第一块锭”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