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引得众人一阵大笑。刚才那份因高规格接待而产生的些微不适感,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好了,庆功的话,以后有的是时间说。”陈默教授的声音,将众人的思绪拉了回来,“都进来吧,我们现在,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去做。”
他转过身,看着自己的学生们,语气,重新变得严肃而专注。
在806实验室内,一场关于顶级论文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波士顿的胜利,是舆论上的胜利,是声望上的胜利。但要将这场胜利,彻底地、永久地,镌刻在世界科学史的丰碑之上,他们还需要,一篇无可争议的、发表在最顶级期刊上的、奠基性的学术论文。
团队的所有核心成员,围坐在了一张临时拼起来的会议桌前。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陈默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了一个单词——《Science》。
“这篇论文,必须是我们所有工作的集大成者。它不仅要展示我们所有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更要把我们在波士顿,用以反击的那三记‘王炸’,也就是我们所有的证据链,都完整地、系统地,毫无保留地,写进去!”
“我们要的,不是一篇普通的论文。”陈默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芒,“我们要的,是一本,足以定义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都进入了一种比在波士顿备战时,还要紧张和专注的“闭关”状态。
806实验室内学生工位区,灯火通明,昼夜不息。
林浩,作为总设计师和实验核心,负责梳理和撰写论文最核心的“实验”部分。他将那874次实验的“数据洪流”,以及“阿基米德”系统的全部设计思路和性能验证,都以一种极其详实、却又逻辑清晰的方式,整理了出来。
高翔,则和秦峰一起,负责“理论与计算”部分。他们将“声子聚焦”的物理模型,以及“数字孪生”系统的算法核心,用最严谨、最无懈可击的数学语言,进行了完整的推导和阐述。
徐涛,则发挥了他那无与伦比的AI和数据可视化能力。他将所有枯燥的数据,都转化成了清晰、直观、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表和动画,作为论文的支撑材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s)。
苏晓月和韩立阳,则承担起了最繁琐,也最考验耐心的工作——他们负责校对数百篇参考文献,确保每一个引用,都精准无误;他们也负责将所有中文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翻译成最地道、最专业的学术英语。
这是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像一颗颗高速运转的齿轮,天衣无缝地,啮合在一起。
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论文的配图,尤其是那张将决定文章“门面”的TOC图(Table of Contents),该找谁来设计?
“我们现在的图,虽然清晰,但……总感觉少了点艺术感和冲击力。”徐涛看着自己做的几张示意图,不太满意地说道。
林浩的心中,瞬间,浮现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他拿出手机,犹豫了片刻,还是拨通了那个,已经很久没有联系过的电话。
电话那头,很快就传来了那个熟悉而爽朗的声音。
“喂?林浩?你这个大忙人,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是李静师姐。她毕业后,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已经离开学术圈挺久了。
“师姐,没打扰你工作吧?”林浩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有点事,想请你出山,帮个忙。”
当林浩将他们的需求,以及这篇论文的重要性,简单地介绍了一遍后,电话那头的李静,沉默了片刻。
“把你们现有的素材和论文初稿,发我邮箱。”她的声音,干脆利落,不带一丝犹豫,“别的我不敢保证,但让你们的成果,以最帅的姿态,登上世界最高舞台。这事儿,师姐我,包了!”
两天后,一封来自李静的邮件,出现在了林浩的邮箱里。
当林浩点开附件,看到那张TOC图的设计稿时,整个801教研室,都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那是一张,堪称艺术品的杰作。
在深邃的、如同宇宙般的黑暗背景下,一块冰冷的、象征着传统材料的灰色金属,正在崩裂。而在它的内部,一道道璀璨的、如同金色星河般的声子能量流,正在汇聚、重生,最终,凝聚成一个全新的、闪耀着生命光芒的、完美的晶体结构!
整个画面,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和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
“就用它了!”陈默当场拍板。
最后,是作者署名的问题。
经过团队内部的讨论,最终,一个最能体现所有人贡献的方案,得到了全票通过。
高翔,作为理论模型的构建者,和徐涛,作为AI系统和所有视觉证据的实现者,并列为共同第一作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