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有的、关于“实验伪影”的质疑,在这份由“国家队”亲自下场背书的铁证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可笑,如同一个幼稚的笑话。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林浩的声音,再次响起。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但此刻,却带上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王者般的威严。
“同步辐射,解决了‘是不是伪影’的问题。但我们知道,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解决,我们自己的电镜原位实验,其数据是否同样可靠的问题。”
他再次转身,对着控制台。
“徐涛,请展示,‘证据一号:阿基米德’。”
这个充满了古希腊哲人意味的代号,让刚刚才缓过一口气的众人,心又一次提了起来。
屏幕,再次亮起。
这一次,出现的,不再是任何视频。而是一套充满了极致工业美学和精密工程设计的……三维动态设计图!
那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专门用于透射电镜的原位冲击-拉伸耦合系统。
“为了彻底排除,在电子显微镜中,由样品振动、电磁干扰、热漂移等因素可能引入的一切伪影,”林浩的声音,如同一个最顶级的精密仪器推销员,在展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杰作,“我们团队,自主设计、并与国内顶尖的精密制造企业合作,开发了这套,我们命名为‘阿基米德’的原位实验平台。”
屏幕上,设计图开始逐层分解,将其内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堪称变态的细节,一一展现给所有人看!
“它的核心,是一套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双向对冲式高速加载系统,能够在毫秒内,对微米级的样品,施加高达10吉帕的应力。”
“它的样品台,采用了液氦冷却的、超高真空悬浮设计,从根源上,杜绝了热漂移和机械振动。”
“它的信号屏蔽系统,由三层坡莫合金和一层超导屏蔽层构成,足以隔绝地球磁场一百倍以上的电磁干扰。”
“它的每一颗螺丝,都由钛合金定制。它的每一条线路,都经过了独立的屏蔽处理。它的总设计图纸,超过三千张。它的加工精度,达到了亚纳米级别。”
林浩每说一句,屏幕上,就同步展示出对应的、令人头皮发麻的设计细节、加工日志、以及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的、数百项抗干扰测试的性能报告!
最后,当整个“阿基米德”系统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其精密的、如同艺术品般的机械结构,与背后那一行行无可辩驳的、堪称恐怖的性能参数,同时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时……
全场,彻底失控了!
“我的天哪!这是样品台?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双向对冲加载……超导屏蔽……这个设计思路,至少领先了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商用产品十年!”
“这群人简直就是一群为了追求极致精度,不惜一切代价的疯子!”
“难怪……难怪他们的数据那么干净!在这样的设备上,如果还拿不到完美的数据,那才是怪事!”
掌声!
雷鸣般的、山呼海啸般的、再也无法被压抑的掌声,轰然炸响!
这一次,鼓掌的,不仅仅是那些普通的学者。
前排,一直对林浩团队抱有审视态度的、来自法国的计算专家阿兰·博格,也情不自禁地、用力地鼓起了掌。他看懂了这套系统的价值,那里面所蕴含的工程智慧,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到敬佩。
而那位刚刚还气势逼人的鲍尔教授,此刻,则彻底瘫软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他的脸色,已经由灰白,变成了死一样的惨白。
他看着屏幕上那件堪称“工程奇迹”的设备,再回想起自己刚才那番关于“设备简陋”、“实验伪影”的质疑……
一股巨大的、无地自容的羞耻感,瞬间将他淹没。
他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严谨的德国教授,更像一个在泰山面前,炫耀自己家后院小土坡的、不自量力的……小丑。
他甚至,已经不敢再抬头,去看讲台上那个年轻人的眼睛。
林浩,在潮水般的掌声中,静静地站着。
他知道,第一记“上帝之锤”,已经精准地,命中了目标。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将目光,缓缓地,移向了前排的另一位“猎物”——那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大卫·米勒教授。
他知道,第二声“炮响”,即将到来。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