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理论的“乌托邦”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45|字数:5180字

而高翔,在他的报告中,对于这些最核心、最关键、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技术细节,却几乎是一语带过。他没有解释自己是如何处理模型边界的能量耗散,也没有说明自己所选取的那个神秘的“势函数”,其物理依据究竟是什么。

这在博格这样的内行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这让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高翔的这套模拟,不过是一个为了迎合实验结果,而精心构建出来的、与现实脱节的“数字乌托邦”。

他身旁的米勒教授,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低声对博格说:“阿兰,看来,他们的‘魔法’,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台上,更存在于计算机里。”

博格冷笑了一声,没有说话。他已经想好了,要在Q&A环节,如何用最专业的、最无法回避的问题,来撕开高翔这套“完美理论”的华丽外衣。

哈特曼教授看着这一切,脸上的笑容,愈发自信。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一个建立在“不可靠”的实验设备和“无法重复”的实验现象之上,又用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来强行解释的故事。

当这三个支柱,在Q&A环节被一一击溃时,这座看似华丽的学术大厦,将会瞬间崩塌,摔得粉身碎骨。

台上,高翔的讲解,已经接近尾声。

他展示了最后一张幻灯片,那是一张将实验观测、理论模型、计算模拟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总结图。图片的正中央,是那句贯穿始终的、霸气十足的宣言:

We didnt find a new material. We discovered a new law.

(我们没有找到一种新材料,我们发现了一条新定律。)

这张幻灯片,成为了压垮许多人心中最后一丝怀疑的稻草。

“双剑合璧”的报告模式,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实验与理论,相互印证,彼此支撑,构成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的逻辑闭环。

会场内,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高翔对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的任务,已经完成。

他成功地,用一套最华丽、最自洽、也“破绽”最明显的理论,为台下的猎人们,构筑了最后一重、也是最坚固的一座陷阱。

现在,所有的“毒饵”,都已撒下。

所有的猎物,都已就位。

接下来,就该是收网的时刻了。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64章 理论的“乌托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64章 理论的“乌托邦”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