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兵分两路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36|字数:5630字

当林浩,在那块巨大的电子白板上,写下那个充满了美感和力量的、全新的物理模型——“力-热耦合驱动下的声子聚焦自修复机制”时,整个806实验室,都仿佛变成了一座被彻底引爆了思想燃料的核反应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高强度的“学术狂欢”之中。

林浩和苏晓月,负责从物理图像上,不断完善这个模型的概念和边界。

高翔和秦峰,则疯狂地,在草稿纸上,进行着数学推导,试图将这个“哲学”思想,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理解的“语言”。

而徐涛,则在一旁,不断地,用他那天马行空的计算机思维,提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用来验证这个模型的“虚拟实验”方案。

就连韩立阳,也忘了紧张,激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从实验工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虽然朴素、但却极具实践价值的建议。

没有人记得时间,没有人感到疲惫。

所有人的大脑,都在被同一个伟大的科学构想,驱动着,燃烧着。

傍晚时分,当陈默,带着那两位终于结束了“文化之旅”、心满意足的学术泰斗,返回806实验室时,迎接他们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火朝天的“头脑风暴”景象。

看着眼前这群,不仅没有因为自己“脱岗”而有丝毫懈怠,反而自发地,将学术研讨的强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的年轻人。

看着那块,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各种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公式和草图,写得满满当当的白板。

陈默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发自内心的、充满了欣慰和骄傲的笑容。

他知道,他的这支队伍,已经,真正地,成长起来了。

他们,不再是需要自己,在身后,用鞭子去驱赶的“羊群”。

他们,已经蜕变成了一群,拥有着共同目标,能够自我驱动、自我燃烧的——“狼群”。

而罗西教授和霍夫曼教授,在听完林浩和苏晓月,激动地,将他们刚刚诞生的、那个完美融合了他们两人思想精髓的“全新理论”阐述了一遍之后,更是双双,陷入了的震惊之中。

他们,就像两个无意间,播下了火种的先知,却万万没想到,这些来自东方的年轻人,竟然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用这小小的火种,点燃了一场,足以燎原的、熊熊的思想大火!

“不可思议……简直是不可思议……”罗西教授看着白板,喃喃自语,“你们……你们竟然,真的,找到了那条,连接‘力’与‘熵’的桥梁……”

霍夫曼教授,也难得地,放下了他那日耳曼式的矜持,眼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激动:“完美的逻辑闭环!陈,你拥有的,是一支,足以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课题组,都为之嫉妒的、天才的军队!”

这场意外的“成果汇报”,为这次充满了欢乐和启迪的国际学术交流周,画上了一个最完美、也最令人振奋的句号。

第二天,清晨。

江北国际机场,国际出发大厅。

又一次,来到了这个,充满了离愁别绪的地方。

但这一次,所有人的心态,都已截然不同。

“陈!林!还有各位年轻的天才们!”罗西教授,热情地,和每一个人,拥抱告别,“米兰,永远欢迎你们!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亲眼,看到你们那个伟大的‘自修复’理论,登上《Science》的封面!”

“陈教授,林博士。”霍夫曼教授,也严谨地,和他们一一握手,“维也纳的‘华尔兹’,只是一个开始。我同样期待,我们,能在波士顿的MRS上,再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两位“欢喜冤家”,在临别之际,终于,达成了难得的“统一战线”。

而林浩,则走到了,即将与两位教授,一同返回米兰的苏晓月面前。

“我送你。”他说。

“嗯。”苏晓月点了点头。

两人,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只是并肩,默默地,走向了安检口。

“回去以后,”在安检口的黄线前,林浩停下脚步,轻声嘱咐道,“安心做你的课题,不用为我担心。我们这边,可能要开始一段‘闭关’了。不过现在我们有经费、有设备,肯定比之前轻松很多。”

“我知道。”苏晓月看着他,眼中,充满了信任和理解,“我也会在米兰,努力地,为我们的‘前哨站’,打好基础。”

她像上次一样,为他,理了理有些褶皱的衣领。

“林浩,”她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下一次见面,我们,都要变得,更强。”

“好。”林浩重重地点了点头,“波士顿见。”

“波士顿见。”

一个短暂的拥抱,一次坚定的眼神交汇。

苏晓月转过身,潇洒地,挥了挥手,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林浩站在原地,目送着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

他的心中,没有了伤感,只有一种,即将奔赴全新战场的、昂扬的战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42章 兵分两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42章 兵分两路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