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坐下,整个会议室里那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小声议论的氛围,瞬间,就变得鸦雀无声。
一股无形的、属于学术泰斗的强大气场,笼罩了整个空间。
“各位,新年好。”王院士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新学期第一天,就把大家召集过来,是因为,有一件,我认为,对我们学院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立刻,马上,做出决断。”
他从自己的秘书手中,接过一份打印出来的、装订精美的论文,轻轻地,放在了桌上。
正是陈默他们那篇《Science Advances》。
“这篇文章,”王院士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相信,在座的各位,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里,都已经,仔细研读过了。”
“我,也研读过了。我不仅自己读了,还发给了我在MIT、在斯坦福、在马普所的几位老朋友,我们一起,讨论了一个假期。”
这句话一出,在场所有人,包括李瑞阳,都瞬间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王院士这是要,拿出“杀手锏”了。
“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是:这篇《Science Advances》,仅仅只是一个‘序章’!一个开始!”
“他们所揭示的‘动态纳米晶化’机制,其背后,蕴含的物理深度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是完全具备冲击《Science》或《Nature》正刊的潜力的!”
“换句话说,”王院士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强大的说服力,“这篇文章,不是陈默的‘天花板’,而仅仅是他的‘投名状’! 是他向全世界宣告,他有能力,去攀登那座最高峰的‘资格证明’!”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奖励一个,已经取得优秀成果的青年学者。而是,要不要,在我们学院,最有可能诞生出一篇《Science》或《Nature》正刊的‘黄金节点’上,倾尽我们所有的资源,去支持他,去成就他!”
“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选择。一个,关乎我们机械工程学院,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真正跻身世界顶尖行列的战略选择!”
王院士的话,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他巧妙地,将对陈默个人的“破格”评定,上升到了关乎整个学院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
这一下,所有潜在的、基于“常规”和“资历”的反对意见,都显得那么的,格局狭小,和鼠目寸光。
然而,坐在对面的李瑞阳,脸色,却变得极其难看。他知道,如果他再不说话,今天这件事,就将成为定局。他硬着头皮,站了起来。
“王院士,各位领导,”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客观、更公正,“我承认,陈默师弟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潜力。但是,‘有潜力’,不代表‘已经实现’。学术研究,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是不是应该,更稳妥一些?等他真正拿出了那篇‘正刊’之后,我们再给予他最高的荣誉,也为时不晚。现在就破格,万一,后续的工作,不达预期……”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王院士,抬手,打断了。
“瑞阳。”王院士看着他,眼神,变得有些失望,“你说的,是‘投资’的逻辑。瞻前顾后,计算风险,追求稳妥。”
“但是,”他的声音,陡-然变得严厉起来,“对于真正的、开创性的科学,我们需要的,不是‘投资’,而是‘信念’!是一种敢于在幼苗阶段,就倾尽所有去浇灌的魄力!”
“你告诉我,”王院士的目光,如同一把利剑,直刺李瑞阳的内心,“你手里的那些‘重点项目’,那些‘科技奖励’,捆在一起,有哪一项的‘潜力’,能比得过这篇,被Kevin Zhang评价为‘Fantastic Work’,并且被几位世界顶级学者,共同认为能冲击正刊的《Science Advances》?!”
一句话,让李瑞--阳,瞬间,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
王院士没有再看他,而是环视全场,用一种近乎“一锤定音”的语气,说道:
“我意已决。今天,我们,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要用最大的诚意,告诉我们所有的青年学者,在江北大学,只要你展现出了能够捅破天花板的潜力,学院,就会为你,打破一切常规!”
“现在,开始投票吧。”
结局,再也没有了任何悬念。
在王振国院士这位学术泰斗的强力推动和亲自“背书”下,所有的反对意见,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投票结果,全票通过。
当院长,正式宣布“同意破格晋升陈默同志为我院正教授”时,窗外,新学期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了陈默那张,依旧平静的脸上。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那个曾经压抑、蛰伏在地下室里的“陈默”,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
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光芒万丈的——
“陈教授”。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