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决战同步辐射

作品: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作者:白杨沟的段逸朝|分类:都市|更新:2025-11-09 03:15:26|字数:10142字

陈默那番充满了“钞能力”和杀伐果断气息的“总攻宣言”,像一桶高标号的航空燃油,被直接浇进了“地下联盟”这台早已预热完毕的战争引擎里。

“轰——!”

伴随着一声无形的轰鸣,整个团队,瞬间进入了超高速的运转状态。

有了充足的“战争基金”作为后盾,之前所有因为经费问题而停滞、或只能“浅尝辄-止”的研究计划,被全面激活。

林浩和王师傅,再也不用为了一点点液氮的消耗而心疼。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那家位于城市另一端的特种装备研究所,并直接预定了接下来整整一周的、那台“秘密武器”试验机的全部可用机时。

高翔和徐涛,则真的像陈默说的那样,直接“包”下了学校超算中心最昂贵、也最快的VIP计算通道。当徐涛将一份盖着陈默签名的、预付了十万块计算费的申请单,递交到超算中心管理员那张常年冷若冰霜的脸上时,对方那惊讶得合不拢嘴的表情,让他感觉爽到了骨子里。

整个团队,像一艘补足了燃料和弹药的战舰,终于拉起了满帆,向着那片充满了未知与风暴的深海,全速前进。

而他们此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位于东海之滨的“东方神光”——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科学界的灯塔”。它能产生比常规X光机强上亿倍的、高亮度的X射线,足以穿透金属的“肌体”,实时地、动态地,“看”到材料在受力变形过程中,其内部原子结构的细微演化。

这是他们验证“协同剪切域”理论的、最直接、也最硬核的手段。

如果说,林浩之前的实验,证明了LM-X材料“很能打”。

高翔的模拟,解释了LM-X材料“为什么能打”。

那么,这次的同步辐射实验,就是要向全世界,直播LM-X材料“是怎么打的”。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想用上这柄“国之利器”,却比登天还难。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尖科研团队,都在为了获得几个小时的宝贵机时,而争得头破血流。机时的申请,通常需要提前半年,经过数轮严苛的专家评审。

但这一次,陈默,再次展现了他“秘密武器”库的深度。

他通过那位特种装备研究所的“老朋友”,以“军工特殊需求”的名义,走了内部的“快速审批通道”,硬生生,在最繁忙的实验档期里,为他们挤出了一个宝贵的、长达48小时的实验时间。

一周后,当林浩和陈默,带着一个装满了他们最宝贵样品的、恒温防震的特制样品箱,风尘仆仆地,站在那座如同白色巨型鹦鹉螺般的、充满了科幻感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大厅里时,林浩感觉自己像一个第一次走进圣殿的朝圣者,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激动。

实验大厅,足有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充满了未来感。巨大的、由各种磁铁和加速器组成的储能环,像一条沉睡的银色巨龙,盘踞在大厅中央。从储能环上,分支出数十条被称为“光束线”的实验管道,通向一个个独立的、被称为“实验站”的“战斗堡垒”。

每一个实验站里,都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最聪明的头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专注,甚至略带一丝火药味的气息。

这里,是真正的、世界顶级的科学战场。

他们被分配到的,是BL13W1号光束线站——一条专门用于材料科学原位力学研究的、最先进的实验线站。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线站的负责人,一位名叫李博士的、三十多岁的青年科学家。他行事干练,言简意赅,在简单介绍了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守则后,便指了指墙上的电子钟,语气严肃地说:

“陈老师,林博士,你们的机时,从现在开始,到后天上午十点,一共48小时,一秒钟都不能多。设备很娇贵,操作上,有任何不确定的地方,随时问我。时间宝贵,开始吧。”

说完,他便坐到了一旁的控制台前,不再多言。

“明白。”陈默点了点头。

两人立刻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

调试高精度探测器,校准X光能量……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致的专注和精准。而最重要的,是将他们那台自主设计的、核心中的核心——微型原位低温拉伸台,安装到光束线的样品仓内。

然而,就在林浩戴着白色的无尘手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对最后一个样品进行对中时,一个不速之客,却突然出现在了实验站的门口。

“呦,我当是谁呢,这么大阵仗,原来是陈老师啊。”

一个阴阳怪气的、充满了嘲讽意味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林浩甚至都没有回头。这个声音,他太熟悉了。

来人,正是他们团队的“老熟人”,那个曾经在学术会议上,对陈默百般刁难的、来自南海大学的赵立新教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方便以后阅读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11章 决战同步辐射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第111章 决战同步辐射并对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