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显示的温度曲线,虽然平滑了不少,但与真实的温度值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消除的、随机跳动的系统误差。
连续一个星期的鏖战,让林浩一筹莫展,身心俱疲。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拿着最顶级的“降噪耳机”,却身处在一个从次声波到超声波全频段轰鸣的、混乱的战场上。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清晰地,听到那个唯一重要的、来自指挥部的命令。
如果连最基本的温度都测不准,那后续所有关于“精确雕刻冷却曲线”的宏伟计划,都将是空中楼阁。
这天晚上,他疲惫地,在国家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上,用“感应加热”、“电磁兼容”、“高精度测温”等关键词,漫无目的地,检索着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文献,希望能从这些最权威、但也最枯燥的文件中,找到一丝灵感。
突然,一份由某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研究所起草的、关于“强电磁环境下高灵敏度传感器信号完整性测试规范”的国家标准(GB/T),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份标准,不是给普通工业设备用的,而是针对导弹、雷达等军工设备中,那些需要在发动机启动、电磁弹射等极端恶劣环境下,依旧保持绝对精准的传感器,所制定的测试和改进规范。
林浩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逐字逐句地,研读着这份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电路图的“天书”。
当他看到,标准附录中,关于“多级复合滤波电路设计”的一个典型案例时,他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面对宽频谱、高强度的电磁干扰源,单一的屏蔽或滤波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标准的技术说明中写道,“必须采用‘疏堵结合、分级抑制’的综合性设计思路……”
“……在信号输入端,加装RC吸收电路,用于吸收和抑制浪涌电压和瞬时过冲……”
“……在信号传输线路中,串接高频磁珠(Ferrite Bead),利用其涡流损耗特性,将高频干扰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
“……在核心处理芯片的供电引脚处,并联多个不同容值的去耦电容阵地(Decoupling Capacitor Array),为芯片提供一个纯净、稳定的‘微型电源’,隔绝来自电源线的噪声污染……”
RC吸收!高频磁珠!去耦电容!
这一个个专业而又充满力量的词汇,像一道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林浩脑中的所有迷雾!
他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他想通了!他之前的思路,都太“单一”了!他总是试图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一个复合型的问题,这就像企图用一把锤子,去修理一块精密的腕表,注定要失败。
而这份来自“国家队”的顶级技术标准,则为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立体的、“海陆空协同作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他像一个得到了绝世武功秘籍的武痴,连夜冲回了地下室。
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拿出纸笔,将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卡的电路图,仔仔细细地,重新绘制了一遍。然后,他像一个最顶级的电路设计师,参照着那份国家标准,将RC吸收电路、高频磁珠、去耦电容阵地,一个个地,精准地,“设计”进了他那套简陋的测温系统的关键节点上。
接下来的两天,他跑遍了市内所有电子市场,买来了各种型号的精密电阻、电容和高频磁珠。
然后,按照电路图开始焊接带滤波降噪功能的电路板
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那比指甲盖还小的电路板上,进行着微米级的、精密的焊接。他的手,稳得像一台手术机器人。每一个焊点,都光亮而圆润。
他要为这个被“噪声”严重污染了的、精密的“眼睛”,亲手打造一套来自军工级别的、顶级的“复合装甲”和“净化系统”!
当他完成了所有的电路改造,将所有裸露的触点都用绝缘胶仔细封好,再次,开启甩带机,进行最终测试时。
电脑屏幕上,那条之前始终存在着“高频震颤”和“随机跳动”的温度曲线,瞬间,变得如同被绝对零度冻结的湖面般,平滑!稳定!精准!
读数,稳定地,显示着熔体真实的温度。
林浩将数据导出,进行了最严格的噪声分析。结果,让他自己,都感到了难以置信。
温度的测量误差,被控制在了惊人的0.2摄氏度以内!
他,成功了!
林浩看着那条平稳的曲线,激动得,差点当场,给那份打印出来的国家标准,磕一个头。
他知道,已经打赢了这场“武器升级”战役中,最关键、也最艰难的一仗。
他为他们的“超级武器”,成功地,安装上了一双明亮的、不受任何干扰的“眼睛”!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他还要为这双“眼睛”,配上一个足够聪明、足够快速的“大脑”。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