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陈老师和林浩同学在他们那篇精彩的工作中所揭示的,‘多重剪切带’,是理解非晶合金塑性的关键。但是,”他话锋一转,那种属于胜利者的自信,溢于言表,“仅仅看到剪切带,是不够的。我们更想知道,在剪切带的内部和周围,应力,是如何分布的?能量,是如何耗散的?”
“为此,我们团队,开创性地,将‘原位纳米压痕技术’与‘高精度有限元模拟’相结合!”
他按下了播放键。
巨大的幕布上,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动画。
左边,是纳米压痕仪的压头,正在缓缓压入样品表面的实时视频。
而右边,则是一个与之同步的、由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样品内部的三维应力云图!
台下,瞬间,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幅充满了“黑科技”感的画面,给震撼了。
他们能清晰地看到,随着压头的深入,样品内部,红色的、代表着“高应力”的区域,是如何像涟漪一样扩散。他们能看到,第一条剪切带,是如何在高应力区的尖端萌生,然后,像一道红色的闪电,瞬间扩展开来。
最震撼的是,他们能看到,当一条主剪切带形成后,在它的周围,应力是如何被重新分布,从而诱发了更多、更细小的次级剪切带的产生。
“……通过这种‘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首次,在三维空间中,重现了‘多重剪切带网络’的形成过程。”张远的声音,充满了磁性和煽动力,“我们不仅看到了它,我们还能计算它!我们计算出了每一条剪切带的能量耗散,计算出了整个网络的协同效应!”
他的PPT上,展示着一张张用最先进的可视化软件渲染出来的、如同星云般绚丽多彩的“三维剪切带形貌图”和“应力场分布图”。
这些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学术报告的范畴,它们就像是国家地理频道里,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特效纪录片,华丽、宏大,充满了压倒性的说服力。
林浩坐在台下,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快要停止了。
他知道,自己,输了。
输得,一败涂地。
他和陈默,就像两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员,还在为自己打下了一个小小的山头而沾沾自喜。而对方,那支拥有航母战斗群的“正规军”,已经直接,对这片区域,发动了“卫星轨道炮”式的、全覆盖的降维打击。
张远所展示的这些工作,任何一点,都足以碾压他们那篇还在审稿中的、数据略显“单薄”的《Scripta》文章。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报告的最后,张远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总结道,“‘低温不脆化’现象,其本质,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由应力驱动的、剪切带网络的自组织临界行为。我们的这项工作,将有望被写入未来的教科书,为高性能非晶合金的设计,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
他绝口不提,这个现象,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他用一种最“体面”、最“科学”的方式,将这片“新大陆”的发现权和解释权,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李瑞阳教授的脸上,露出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和煦的笑容。
而林浩,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上那个沐浴在掌声和荣光中的、意气风发的张远,感觉自己和陈默,就像两个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的、无足轻重的注脚。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陈默。
陈默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讲台的方向,眼神,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湖水。
林浩从那片死寂的湖水深处,看到了一丝……他从未见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