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浩和陈默在地下室里,对着那面巨大的白板,踌躇满志地开启他们那场名为“圣杯战争”的宏伟远征时,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头顶之上,那间宽敞明亮的702教研室里,一场针对他们的“暗流”,也正在悄然汇聚。
新学期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整个“先进材料与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似乎还延续着上学期末,那场大组会带来的余波。
最直观的变化,是林浩的“江湖地位”。
他走在实验楼的走廊里,偶尔会碰到一些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其他课题组的博士生,对方会主动地、带着一丝好奇和探究的眼神,对他点点头,说一句:“师弟,听说你们那篇Scripta的文章,很厉害啊。”
林浩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没有没有,都是陈老师指导得好。”
但他的心里,却还是会有一丝小小的、不易察察的得意。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无视的“小透明”了。他用一篇扎实的、高质量的论文,为自己,也为“地下室”团队,赢得了最基本的尊重。
然而,这份尊重,在702教研室的“核心区”——那个属于李瑞阳教授的、庞大的“独立王国”里,却发酵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味道。
这里的空气,变得有些奇怪。
林浩偶尔从地下室上来,回到自己那个角落里的工位,取点东西或者查点资料时,总能感觉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异样的氛围。
以前,李瑞阳团队的学生们,看到他,大多是直接无视,或者像张远那样,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居高临下的轻蔑。
而现在,他们的眼神,变得复杂了起来。那里面,有惊讶,有嫉妒,有不服气,还有一丝……警惕。
他们不再大声地讨论自己的实验进展,看到林浩走近,甚至会下意识地,压低声音,或者切换电脑屏幕。仿佛林浩是什么派来的“间谍”,会窃取他们的核心机密。
林浩对此,只是付之一笑。他知道,这是弱者在强者面前,赢得了一场局部战役后,必然会得到的“待遇”。
他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了如何开启自己的“圣杯战争”上。
然而,他所感受到的这点“异样”,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他并不知道,一场真正的“风暴”,正在李瑞阳那间独立的、玻璃门隔断的办公室里,悄然酝酿。
“都说说吧,”李瑞阳教授坐在他那张宽大的、红木的办公桌后,手指轻轻地敲着桌面,看着自己手下最核心的几个“干将”——张远、周凯,以及另外几个高年级的博士生,“关于陈默他们那篇文章,以及王院士在组会上最后那番话,你们怎么看?”
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压抑。
张远的脸色,尤其难看。王院士那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几乎就是在指着他的鼻子,批评他“投机取巧”、“不够踏实”。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
“老师,”他硬着头皮开口,“我觉得……王院士可能……还是更偏爱陈师叔一些。毕竟,陈师叔是他带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得意的弟子。”
“偏爱?”李瑞阳冷笑一声,“在学术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偏爱。王老师看重的,不是人情,是成果,是那种能让他眼前一亮的、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东西!”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那片开阔的校园。
“我承认,这一次,是我轻敌了,也是你们,让我轻敌了。”他的声音,变得有些严厉,“我一直以为,陈默只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理论世界里、与现实脱节的‘书呆子’。我没想到,他竟然,还藏了这么一手。更没想到,他招的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林浩,竟然有那么强的动手能力和一股子不信邪的‘犟劲儿’。”
“一个有顶级理论嗅觉的‘大脑’,配上一个有超强执行力的‘双手’。这个组合,比我们想象的,要危险得多。”
张远和周凯等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
“他们那篇文章,我看过了。”李瑞阳转过身,眼神变得锐利,“‘高强高塑’,这个点,本身不新鲜。但他们的数据,做得太扎实了,特别是那个‘多重剪切带’的TEM照片,非常漂亮,机理也讲得通。最要命的是,他们在审稿阶段,竟然还补充了低温数据,证明了‘不脆化’!”
“这个‘低温不脆化’,才是他们真正的‘杀手锏’!也是他们敢直接投Scripta的底气所在!”李瑞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他们已经,比我们所有人,都提前一步,踏进了‘极端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这个未来几年的大热点!也是国家现在最重视的、最容易拿到大项目的方向!”
“老师,那……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周凯紧张地问道,“他们已经抢占了先机,文章也接收了,我们再去跟进,会不会……”
“跟进?不。”李瑞阳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冷冽的弧度,“我们不是去‘跟进’,我们是去‘超越’,去‘定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