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次向陈默请示:“老师,这最后一条,该怎么回?”
陈默想了想,说:“极尽赞美之能事。”
林浩立刻心领神会。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他先是用最诚恳的语气,表达了对审稿人二号的“滔滔敬仰之情”。他写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极具建设性的建议!我们完全同意审稿人的看法,低温性能对于评价一个新材料至关重要。”
然后,他开始将所有的“功劳”,都推到了审稿人二号的身上。
“遵循着您这宝贵的、极具前瞻性的指引,我们进行了必要的实验。相关的结果,现已作为补充图S1,放入补充材料中。”
最后,是那段堪称“封神”的、发自肺腑的“感谢”。
“我们再次由衷地感谢审稿人深刻的洞察力。正是您的真知灼见,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研究的迷雾,引导我们在我们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意想不到的、可能开启一个全新方向的现象。我们从您身上,学到了作为一名顶尖科学家所应具备的严谨和远见。再次感谢您!”
这番话,茶言茶语,登峰造极。
它把审稿人二号,从一个“恶意刁难者”,硬生生地,捧成了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指引”他们发现新现象的“伟大导师”。
林浩几乎可以想象,当那个匿名的审稿人,看到这段“发自肺腑”的感谢时,他的脸色,会是何等的精彩。他本想一剑封喉,结果,他递过去的剑,被对方拿来,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最后,对方还要举着这片新天地,回来感谢他“送剑之恩”。
还有比这更憋屈,更诛心的事情吗?
当林浩将这封充满了“智慧”与“艺术”的回复信,通读一遍后,连他自己,都忍不住佩服起自己(和陈默)的“才华”了。
他把最终的定稿,拿给陈默审阅。
一向不苟言笑的陈默,在看到最后那段“感谢”时,嘴角,也忍不住,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腹黑的弧度。
“嗯,言辞恳切,感情真挚。”他评价道,“可以了。”
“就这么发吧。”
喜欢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