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着方鹤鸣长老走进传功堂的时候,鼻腔里瞬间灌满了旧书特有的霉味,混合着淡淡的檀香——这是方长老每天都会点的,说是能让古籍保存得更久。堂里的烛火摇曳,把一排排书架的影子拉得老长,架子上堆满了线装书,有的书页都黄得发脆,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方长老把青铜丐钵放在堂中央的石桌上,指尖轻轻拂过钵身的符文,眉头微蹙:“这初代传功钵认主之后,只会在两种情况下发热——要么是感知到其他线索,要么是附近有能威胁到持有者的危险。你刚才在城墙边没遇到什么异常吧?”
我摇摇头,仔细回想了一遍刚才的经过:“就跟苏晴聊了会儿天,然后处理了粮库门口流民的事,没见着什么可疑的人。不过说到粮库,赵舵主说糙米只够撑十天,刚才曹友闻将军送了两百石粮食过来,应该能多撑一阵子。”
方长老哦了一声,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布封皮的册子,翻开几页说:“粮库的事得盯紧点,之前净衣派没少在粮草上动手脚,现在柳长风虽然倒了,但保不齐还有残余的人想搞事。对了,你说青铜丐钵是在摸到‘钱塘潮玉佩’的位置发热?”
“嗯,就这儿。”我指着青铜丐钵上一道浅浅的凹槽,之前找到的玉佩就是嵌在这儿的,现在凹槽还留着,像个浅浅的印记。
方长老凑过来,从怀里掏出个放大镜——这玩意儿是他去年从一个西域商人手里换的,据说能看清书页上的小字——对着凹槽看了半天,突然“咦”了一声:“你看这凹槽里的纹路,是不是跟我之前给你的那本《丐帮信物考》里画的‘魂晶’图案有点像?”
我心里一动,赶紧从怀里摸出那本小册子。这是方长老之前给我的,里面记着各种丐帮信物的样子,其中就有“三魂石”的插图。我翻到画着魂晶的那一页,对比着青铜丐钵上的凹槽看了看,还真有点像——都是螺旋状的纹路,只是凹槽里的更浅,像是没完全展开的样子。
“难道这凹槽是用来嵌魂晶的?”我脱口而出。之前方长老说过,传功钵需要三魂石激活,现在已经找到了山魂石,还差最后一块魂晶。
方长老点点头,把放大镜收起来:“十有八九是。这初代传功钵的设计本就讲究‘三魂合一’,山魂石对应大地,钱塘潮玉佩对应江河,魂晶对应天空,三块集齐才能完全激活。现在山魂石和玉佩的力量已经融入钵身,就差魂晶了。它现在发热,说不定是感知到魂晶的方向了?”
我摸了摸青铜丐钵,还是温温的,不像之前解锁技能时那么烫。“可它没给我具体方向啊,总不能让我瞎找吧?”
方长老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膀:“急什么,传功钵有灵性,等时机到了自然会给你指引。不过你得留意蒙古人的动向,之前李嵩那叛徒的密室里,不就发现蒙古人在找传功钵吗?现在他们丢了襄阳,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已经派人去查魂晶的下落了。”
提到蒙古人,我心里又沉了沉。之前曹友闻将军说,窝阔台明年春天可能会再派大军来,要是让他们先找到魂晶,激活传功钵,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知道了,我会让情报堂的人多留意蒙古的动静。”我把青铜丐钵揣回怀里,感觉它比之前重了点,像是多了份责任。
方长老又叮嘱了几句,让我别太急躁,处理好丐帮的事务再考虑找线索的事,我一一应下,才跟苏晴一起离开传功堂。
走出传功堂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月亮挂在天上,像个银盘子。苏晴走在我旁边,手里的剑鞘偶尔会碰到路边的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说,魂晶会不会在蒙古境内?”苏晴突然开口,声音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我愣了一下,之前还真没往这方面想:“为什么这么说?”
“你想啊,传功钵的线索一路从苏州到钱塘,再到西北,越来越靠北,魂晶要是在蒙古境内,也说得通。而且蒙古人一直在找传功钵,说不定他们早就知道魂晶在自己地盘上了。”苏晴分析得头头是道,跟她平时舞剑的样子完全不同。
我点点头,觉得她说得有道理:“要是真在蒙古境内,那可就麻烦了。咱们现在跟蒙古是死对头,想进去找魂晶,跟闯龙潭虎穴差不多。”
苏晴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我,眼神很坚定:“不管在哪儿,我都跟你一起去。之前在敦煌、西夏,不都挺过来了吗?这次也一样。”
看着她的眼睛,我心里暖烘烘的。穿越到南宋这么久,苏晴是少数几个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愿意跟我并肩作战的人。我笑了笑:“好,到时候咱们一起去。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襄阳的事处理好,别让流民饿肚子,也别让蒙古人有可乘之机。”
苏晴嗯了一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没走几步,就看到前面有个黑影鬼鬼祟祟地在粮库门口晃悠。粮库是丐帮的重地,晚上除了值班的弟子,没人会去那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