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林越)盯着手里刚画好的“改良型投石机”图纸,笔尖还沾着墨汁。这玩意儿是根据现代力学原理改的——把原来的木质支架换成更粗的楠木,还加了个滑轮组,能省一半力气,投掷距离也能从原来的五十步增加到八十步,要是用来扔火药包,威力能翻一倍。
“林长老,您这图纸画的是啥?看着跟咱们平时用的投石机不一样啊。”负责打造器械的李铁匠凑过来,眯着眼瞅图纸,手指在“滑轮组”的位置戳了戳,“这几个圈圈是干啥的?能管用吗?”
我笑着把图纸递给他,指着滑轮组解释:“这叫滑轮,能省力,原来得十个人才能拉开的投石机,加了这玩意儿,五个人就行。还有这个底座,我加了个固定装置,扔石头的时候不会晃,准头也能提高不少。你先打一台试试,要是好用,咱们再批量造,明年蒙古人来了,让他们尝尝咱们的厉害!”
李铁匠接过图纸,拍着胸脯保证:“您放心!俺这就去下料,三天之内肯定给您造出一台来!要是不好用,您尽管找俺!”
看着李铁匠风风火火地走了,苏晴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件厚厚的棉袄,递到我手里:“外面下雪了,你天天在器械坊待着,小心冻着。对了,陈默从黑风口回来了,说蒙古军最近在营寨里加了不少帐篷,好像在增兵,还新造了几门回回炮。”
我接过棉袄穿上,心里一紧——蒙古军果然在做准备,要是他们增兵太多,明年襄阳的压力就更大了。“走,去看看陈默,问问他具体情况。”
我们赶到情报堂时,陈默正对着一张地图比划,脸上还沾着雪沫子。看到我们进来,他赶紧站起来:“林长老,苏姑娘!这次去黑风口,发现蒙古军至少增了五百人,现在营寨里大概有两千人了。他们还在营寨西边建了个回回炮工坊,我偷偷摸过去看了,里面有五门新造的回回炮,比咱们之前见过的还大,估计能扔一百斤重的石头。”
我凑到地图前,指着黑风口的位置问:“他们的粮草营在哪?防守严不严?”
陈默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红点:“粮草营在营寨北边,有两百人看守,还挖了战壕,周围插了不少竹签。不过我发现他们每天早上都会派一队人去附近的村子抢粮食,大概有五十人,武器也不是很精良。”
苏晴皱着眉说:“要是能把他们的粮草烧了,就能拖延他们的进攻准备。可他们防守这么严,硬闯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调开守军。”
我摸了摸怀里的青铜丐钵,突然有了个主意:“咱们可以用‘声东击西’的法子。先派一队人假装去偷袭回回炮工坊,把守军引过去,然后再派精锐弟子去烧粮草营。陈默,你熟悉黑风口的地形,到时候你带精锐弟子去烧粮草,我和苏晴去佯攻工坊,怎么样?”
陈默眼睛一亮:“这主意好!蒙古人肯定想不到咱们会两线出击。不过咱们得选个合适的日子,最好是刮风的晚上,火借风势,能把粮草烧得更干净。”
苏晴补充道:“我再从峨眉派弟子里挑十个擅长轻功的,让他们跟着陈默,负责放哨和掩护,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边等李铁匠造改良型投石机,一边准备偷袭黑风口的事。情报堂的弟子每天都去黑风口侦查,摸清了蒙古军的换岗时间和巡逻路线;苏晴则带着峨眉弟子训练轻功和放火技巧;我则在器械坊盯着投石机的打造,时不时还会用“地形感知”技能去黑风口附近探探,确认粮草营和工坊的位置有没有变动。
三天后,李铁匠兴冲冲地跑来报信,说改良型投石机造好了,让我们去试试。我们赶到城外的空地上,只见一台崭新的投石机立在那里,楠木支架又粗又壮,滑轮组闪闪发光,看起来就比原来的厉害。
“林长老,您来试试!”李铁匠递过来一根拉绳。我抓住拉绳,轻轻一拉,果然比原来省力不少。弟子们搬来一块五十斤重的石头,放在投石兜里,我喊了声“放”,弟子们一起拉绳,石头“呼”地一下飞了出去,落在八十步外的空地上,砸出个大坑。
“太好了!比原来远了三十步!”弟子们都欢呼起来。李铁匠笑得合不拢嘴:“俺这就去批量造,争取一个月内造五十台,到时候蒙古人的回回炮根本不是对手!”
投石机的事搞定了,偷袭黑风口的日子也定好了——三天后的晚上,那天会刮西北风,正好适合放火。
出发前,耶律齐特意在总部给我们送行,递过来三壶酒:“这次偷袭一定要小心,能烧了粮草最好,要是不行,就赶紧撤,安全第一。襄阳还需要你们。”
我们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翻身上马,带着五十名精锐弟子,朝着黑风口的方向出发。
晚上的风果然很大,雪花被风吹得打在脸上,生疼。我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靠近黑风口蒙古营寨。陈默带着十个峨眉弟子和二十名丐帮弟子,绕到粮草营附近;我和苏晴则带着二十名弟子,埋伏在回回炮工坊附近,等着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