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天下城 “隐匿探索田” 的麦穗染成金褐,田旁 “隐匿探索碑” 上的 “微处见真,隐中寻道” 刻字还沾着晨露,可雾沼部落的阿雾却捧着一碗圆球形露水发呆 —— 按 “隐匿探索手册”,圆球形露水本该是 “无暗流、安全” 的信号,可沼边的芦苇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叶片上的圆露水滴落处,竟留下了细小的褐色斑点,像被什么东西腐蚀过。
“手册上写得明明白白,圆露 = 安全!” 阿雾攥着手册的羊皮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肯定是芦苇自己出了问题,和露水没关系!” 风漠部落的阿沙也提着一袋顺向排列的沙粒赶来,沙粒顺着风向铺展,完全符合 “无岩脉中空” 的标准,可风脉区的测风旗却突然 “咔嗒” 一声断了,断口处竟沾着细沙,像被沙粒磨断的:“沙粒顺向 = 岩脉稳,这是我们验证过的!测风旗断肯定是木杆老化,和沙粒没关系!”
争吵声中,岩林部落的阿石扛着块苔藓均匀覆盖的岩片跑来,苔藓翠绿、分布均匀,按手册应是 “土壤含水充足”,可敲开岩片后,里面却干燥得掉渣,还渗出带着苦味的细粉:“苔藓均匀 = 含水足,我摸了三次岩片都没异常,怎么会缺水?这细粉肯定是岩矿正常脱落,不是问题!”
河泽部落的阿浪也扛着捆沾着圆形水珠的滤水芦苇赶来,水珠圆润、水流顺畅,符合 “微生物充足” 的标准,可水里的鱼虾却开始翻肚皮,芦苇根部也慢慢发黑:“水珠圆 = 水正常,鱼虾死肯定是其他原因,总不能怀疑手册吧?”
龙弈蹲下身,用指尖沾了滴圆球形露水,放在鼻尖轻嗅 —— 露水带着淡淡的苦味,和雾毒的味道相似;再捏起一把顺向沙粒,发现沙粒比往常更尖锐,边缘像被打磨过;苔藓均匀的岩片上,他用指甲刮下一点苔藓,苔藓根部竟沾着细粉,和岩片渗出的细粉一样;河泽的圆形水珠里,他看到了细小的微生物尸体,只是被水珠包裹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不是手册错了,是自然的信号变‘反’了。” 龙弈的声音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圆露带苦 = 雾毒浓缩,顺向尖沙 = 岩脉松动,均匀苔藓 = 土壤缺水,圆形水珠 = 微生物死亡 —— 这些信号不是‘正向关联’,是‘反向隐喻’,是自然在提醒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验证本质。”
更糟的是,当天上午,隐匿探索田旁的 “信号验证榜” 被人涂了泥:成年人们在 “反向信号” 旁画了个叉,写着 “违背手册,不可信”,孩子们却在旁边画了个对勾,写着 “验证后才知道对错”—— 隐匿探索体系第一次因 “经验固化与反向信号” 陷入全域危机。
阿蛊抱着装着枯萎麦苗的陶盆赶来,盆里的麦苗叶片上沾着圆露水,根须已发黑腐烂:“巫蛊部落的古籍里记着‘信表不如验实’!露水要尝、沙粒要摸、苔藓要刮、水珠要查,只看形状和排列,怎么能知道本质?”
阿豆拉着阿雾宝、阿沙宝等孩童跑过来,手里拿着装着各种信号样本的陶碗:“我们尝了圆露水,是苦的;摸了顺向沙粒,是尖的;刮了苔藓,根部有细粉;查了水珠,有微生物尸体!这些都是验证过的,不是瞎猜!”
阿沙却皱着眉:“手册是我们一起编的,怎么能说改就改?要是按反向信号行动,错了怎么办?” 阿雾也附和:“以前按手册没错过,这次肯定是信号偶然异常,验证太麻烦了!”
龙弈没让矛盾继续发酵,他让孩子们现场演示 “信号验证”:阿雾宝舀起一勺圆露水,先看形状(圆),再尝味道(苦),最后滴在芦苇上(留褐斑),证明 “圆露 = 雾毒浓缩”;阿沙宝抓起一把顺向沙粒,先看排列(顺向),再摸边缘(尖锐),最后摩擦木杆(磨出痕迹),证明 “顺向沙粒 = 岩脉松动”;阿石宝取下一块苔藓,先看分布(均匀),再刮根部(有细粉),最后测岩片湿度(干燥),证明 “均匀苔藓 = 土壤缺水”;阿浪宝舀起一碗圆形水珠,先看形状(圆),再查微生物(有尸体),最后尝水味(发淡),证明 “圆形水珠 = 微生物死亡”。
“手册是用来参考的,不是用来束缚的。” 龙弈指着陶碗里的样本,“今天,我们建立‘信号验证公约’,以后任何信号都要经过‘三步骤验证’:一看表面特征,二查本质属性(尝、摸、刮、查),三关联生态反应,三个步骤都符合,才算有效信号,行不行?”
阿雾看着阿雾宝手里的苦露水,又想起芦苇上的褐斑,终于点头:“我愿意学验证,以前总觉得看表面就够了,却忘了本质才重要。” 阿沙也松了手,沙粒从指缝漏下:“我也学,以后不仅看沙粒排列,也摸沙粒边缘。”
“信号验证行动” 立刻展开,分了 “三阶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