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了天下城 “共探林” 的新枝,林旁的 “初心共识图谱” 还沾着晨露,可山地部落与海陆部落的人却在 “抗毒藤培育棚” 外吵得面红耳赤。阿峰攥着刚采的抗毒藤枝条,指节泛白:“抗毒藤是我们猎人冒着漩涡采的,培育权该归山地!以后谁要用药藤,就得给我们交‘培育费’,这是共探成果该有的归属!”
阿舶立刻反驳,手里举着共探时的船桨,桨叶还留着漩涡撞击的痕迹:“我们的船差点被掀翻,才把你们送到暗礁旁!没有我们,你们连藤都采不到,培育权凭什么归你们?海陆部落该占七成!”
争吵声中,阿稷扛着半枯的麦秆匆匆赶来,麦秆上的麦穗干瘪发黑:“黑潮虽退,‘渔 - 苔 - 麦’的链断了!渔获少了三成,耐盐苔没了渔粪肥长得慢,麦田没了苔肥也减产 —— 共探队还在争培育权,却没人管生态链修复,再这样,今年冬天大家都要饿肚子!”
龙弈心里一沉 —— 昨夜查看 “生态链图谱盲盒”(孩子们绘制的生态链核心关联图盲盒)时,发现盒里的 “渔 - 苔 - 麦” 链用红笔标了 “断裂预警”,当时没料到共探成果归属会引发激烈争夺,更没防住共探方向会因成果利益偏离 “修复生态本质”。更糟的是,当天上午,共探林旁的 “共探成果记录板” 被人涂了漆:山地部落的人在 “抗毒藤” 旁画了个圈,写着 “山地所有”;海陆部落则画了个叉,写着 “海陆为主”;甚至有人在板尾写了 “先争权,再探灾”—— 共探初心第一次被 “利益争夺” 裹挟。
阿豆抱着沾漆的生态链图谱盲盒蹲在记录板旁哭:“盲盒里画着大家一起采藤、一起救苔的事,现在怎么连板上的字都要争……” 龙弈没立刻责怪谁,只让阿豆把山地部落、海陆各部落、巫蛊部落的人、“符号监督队” 的孩子都召集到共探林旁。他打开盲盒,拿出里面的生态链图谱:“孩子们记的共探初心,不是‘争成果’,是‘修生态、保家园’—— 抗毒藤是用来解黑潮毒的,不是用来争利益的;生态链断了,就算争到培育权,大家没粮吃、没水喝,成果还有什么用?”
阿峰沉默了很久,从怀里掏出片抗毒藤叶子,叶子上还沾着暗礁的沙粒:“我们不是贪利益,是怕以后再采藤、再抗灾,还是没人记我们的功,最后连猎场的粮都保不住……” 阿舶也红了脸:“我们也怕,怕海陆的渔获越来越少,部落人没鱼吃 —— 只是不该忘了生态链才是根本。”
阿蛊突然举起装着抗毒藤幼苗的陶盆,盆里的幼苗泛着嫩绿:“巫蛊部落研究出了‘藤苔混种法’!抗毒藤能净化土壤,耐盐苔能给藤提供养分,两者混种,既能多产藤,又能让苔长得快 —— 培育权不用争,我们搞‘成果共享公约’:山地部落出猎人护藤,海陆部落出船运藤苗,巫蛊部落出技术,培育出的藤一半用来做解毒药,一半用来混种护苔,所有部落都能受益,行不行?”
孩子们也跟着举着生态链图谱:“链才是核心!藤是用来修链的,不是用来争的!” 山地部落的年轻猎人阿山看着图谱,小声说:“我觉得混种好!既能护藤,又能救苔,比争权有用多了!”
龙弈立刻说:“我们建‘共探成果共享公约’!分‘三部分’:第一,共探成果归所有参与部落共有,用途必须围绕‘修复生态、保障生存’,不能私占或牟利;第二,抗毒藤按‘山地护、海陆运、巫蛊育’分工,产出的藤优先用于生态链修复(如藤苔混种),剩余的做成解毒药储备;第三,共探队重新定方向 —— 先修复‘渔 - 苔 - 麦’链,再探索新的生态风险,孩子们用生态链图谱盲盒记录修复进度,每月调整共探计划。”
“成果共享公约” 的签订仪式选在抗毒藤培育棚旁。阿峰代表山地部落盖了兽皮印,阿舶代表海陆部落盖了贝甲印,阿蛊盖了巫蛊部落的草籽印,孩子们则在公约旁画了 “藤 - 苔 - 麦” 共生图案。仪式结束后,山地猎人立刻去培育棚搭防护栏,防止野兽破坏藤苗;海陆部落的船开始运送藤苗到各苔田;巫蛊部落的人则教大家 “藤苔混种法”—— 共探队第一次从 “利益争夺” 回归 “生态修复本质”。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藤苔混种需要大量的淡水,山地的溪流因黑潮残留毒素,淡水不足;海陆部落的渔获虽有回升,但仍不够苔田和麦田的需求,部分部落开始抱怨 “混种费水费渔,不如单种”。阿山急得直跺脚:“我们已经少要了护藤的粮,现在淡水又不够,再这样,猎人都没力气护藤了!”
龙弈没慌,带着生态链图谱盲盒去各混种点。他指着图谱上的 “淡水 - 藤 - 苔” 关联线:“孩子们发现,山地的溪流毒素可以用抗毒藤过滤!我们可以在溪流旁种‘藤滤带’,既净化淡水,又能给藤补水;渔获不足,我们可以搞‘渔苔轮作’—— 先种苔养渔,再用渔粪肥苔,最后用苔肥养麦,循环起来,渔和苔都会多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