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面团不说话,但会治病

作品:针灸鼻祖涪翁传|作者:字游世界|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8 17:43:06|字数:5300字

春雨如酥,薄雾笼罩着柳家村的千亩良田。

柳妻李秀娥立于田埂之上,清亮的声音穿透雨丝,指挥着全村的春耕。

她遵循着祖辈传下的规矩,体弱的妇孺负责拔秧递秧,身强力壮的汉子们则弯腰没入水中,将一株株翠绿的希望插入泥土。

东边的田地属木,她便安排在卯时动工,以应肝气升发;南面的水田向阳,则留待午时,借火势温养心脉。

她只当这是顺应天时,却未曾察觉,一场无声的奇迹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酝生。

随着数百人协同劳作,他们的呼吸与动作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汉子们踩入水田时,足跟叩击泥土的频率,竟暗合了肾经鼓动的沉稳韵律;妇孺们弯腰递秧时,那一呼一吸之间,恰与肺气的开阖吐纳遥相呼应。

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之际,整片田野上空,那层薄薄的雨雾竟开始缓缓旋转,形成一个巨大的、肉眼可见的螺旋,宛如古医书《诊脉法·气机篇》中描绘的那张“中焦运化图”!

田间几个素有咳喘之症的老农,猛地直起腰,只觉一口郁结多年的浊气长长吐出,胸腔前所未有的通畅。

当晚,他们竟一夜无梦,酣睡至天明。

守夜的孩童不知其中玄妙,只指着田野大笑:“娘,你看,咱们家的田会吐气啦!”李秀娥站在田头,看着那缓缓消散的气旋,指尖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这不是巧合,这是数百人同心同息,引动了天地之气,结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大阵!

千里之外,赤地焦土。

阿禾踽踽独行,踏入了一处久旱无雨的村落。

这里的土地龟裂如掌纹,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焦躁的土腥气。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铺着巨大的竹席,妇人们正将珍藏的麦种摊开暴晒。

阿禾本以为这只是寻常的防霉之举,可走近一看,却发现了其中暗藏的玄机。

这些妇人竟将麦种分作三批,依时晾晒。

晨光熹微,阳气初生,她们铺上薄薄一层黄米,取其阳中之阳,以引天光;正午烈日如火,她们便换上黑豆,取其阴中之至,以烈阳炼其水毒而不伤其本;待到黄昏,日头西斜,再换上青麦,顺应少阳初敛之势,将一日阳气尽数封存。

一位老妪手持长帚,在麦粒间轻轻扫动,每扫九下,便停顿片刻,那动作的节律,竟与申时脾经当令的节奏丝毫不差。

阿禾蹲下身,捻起一粒麦子,又伸手探了探席下的土壤,心中巨震。

席下土壤的湿度,竟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太阴-阳明”交接带,能让谷物在脱去湿气的同时,丝毫不损耗其内在的津液。

他将一粒麦子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一股清润而不干燥的麦香瞬间溢满口腔。

这正是“藏精不耗”的至高境界!

当晚,天降雷雨,周边村落储存的粮食多有霉变,唯有此地,所有麦种颗粒归仓,完好无损。

村民们焚香叩谢上天,阿禾则立于远处的山梁之上,轻声自语:“她们不识字,却比谁都懂得,什么时候该让粮食喘上一口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凶猛的倒春寒席卷了柳家村。

李秀娥刚刚巡视完受冻的药圃,回到家中便一头栽倒,高热不止,面色苍白如纸。

村里懂些医理的老人一摸她的脉,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这脉象细微欲绝,正是“少阴欲脱”的死症!

村民们顿时乱作一团,惊惶地要去请山里的巫祝。

就在此时,一位平日里最沉默的老妇人突然厉声喝止:“都别吵!去听灶里的火声!”众人被她一喝,皆是一愣,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刹那间,整个村庄陷入一片寂静,唯有各家各户灶膛里柴火燃烧的噼啪声传入耳中。

那声音……竟出奇地整齐!

七八户人家的灶火,仿佛一颗巨大的心脏在搏动,起伏有时,强弱有律。

原来,自从阿禾上次传授了揉面的法子,村民们对“节律”二字有了模糊的感知,连烧火做饭时,都不自觉地养成了“三沸九息”的控火习惯。

今夜李秀娥病危,他们心中焦急,竟不约而同地减少了灶中柴薪,压住了火势。

这一无心之举,使得各家各户的屋温缓缓下降,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恰好应了医书中“阳虚欲脱,宜以柔法护持”的古老治则。

更有几个半大的孩子,学着母亲揉面的手法,竟跪在床边为李秀娥轻轻搓脚,手法虽然稚嫩,却精准地按压在了脚心的涌泉大穴之上。

三更过后,李秀娥身上猛地沁出一层细汗,高热竟奇迹般地退了。

她缓缓睁开眼,看到满屋子静默守护的村民,耳畔是他们均匀的呼吸声与灶火轻柔的爆鸣。

她忽然明白,自己不是被某一位神医救治,而是被整个村庄的生命节律,稳稳地托住了性命。

与此同时,阿禾正栖身于一座深山中的破庙。

断檐之下,蛛网密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针灸鼻祖涪翁传》,方便以后阅读针灸鼻祖涪翁传第303章 面团不说话,但会治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针灸鼻祖涪翁传第303章 面团不说话,但会治病并对针灸鼻祖涪翁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