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甲午闻言,连忙叩首道:“庄王仁厚,臣愿留在郢都,终身不敢再谈复国!”
一旁的郑襄公姬坚、宋文公鲍等人,见周天子与鲁、蔡二君都已归降,且熊旅的安排皆宽厚合理,也纷纷起身表态。郑襄公说:“郑国地处中原要冲,臣愿将宗族中熟悉商路的子弟举荐给市官,协助楚国经营中原市集;”宋文公则道:“宋国的陶邑乃天下名都,商贾云集,臣愿将陶邑的商栈账簿献给楚廷,助楚国规范市集交易。”
熊旅见众人皆无异议,便对身旁的内侍点头。内侍捧着一卷用竹简制成的《诸侯安置令》上前,竹简上的字迹是丞相孙叔敖亲笔所书,详细写明了诸侯及宗族的安置细则:诸侯可在郢都的“东郭”择地居住,日常用度由国库供给,每月拨付粟米五十石、布帛十匹;宗族子弟年满十五者,可入楚学研习,或由诸侯举荐至各郡为官;不愿留在郢都者,可迁往指定郡县,由地方官登记户籍,分配田宅,免除三年徭役;若有诸侯去世,其嫡子可继承宅邸与供奉,但若有谋逆之举,诛其身,不株连宗族。
“这《诸侯安置令》,孤已让孙叔敖、苏从等大臣商议了半月,每一条都斟酌过。”熊旅将竹简递给周天子姬壬臣,“诸位可仔细看看,若是觉得有不妥之处,可当面提出,孤会让丞相修改;若是没有异议,便在竹简末端签字画押——从此刻起,你们便是楚国的臣民,与天下百姓一同,见证华夏一统的太平。”
姬壬臣接过竹简,与鲁宣公、郑襄公等人传看。众人逐字逐句地查看,见竹简上的条款不仅没有苛待,反而处处透着体恤,皆无异议。姬壬臣率先拿起狼毫笔,在竹简末端签下“姬壬臣”三个字,随后鲁宣公姬馁、郑襄公姬坚、宋文公鲍等诸侯依次签字,连最开始忐忑的蔡庄公姬甲午,也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内侍将签好字的《诸侯安置令》收回,呈给熊旅。熊旅翻看了一遍,见字迹清晰,签名齐全,满意地笑道:“很好。从今日起,天下再无‘鲁’‘郑’‘宋’‘蔡’之分,只有一个楚国,一个华夏。孤已命人在东郭准备了宅邸,稍后便会派人护送你们前往——日后若有需求,可直接派人向宗正府禀报,宗正会妥善处置。”
诸侯们纷纷起身道谢,脸上的惶恐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安心。樊姬适时走上前,笑着说道:“诸位远道而来,想必还未尝过楚地的饮食。本宫已命膳房准备了楚地的特色菜肴,有清蒸云梦泽白鱼、炙烤云梦鹿肉、兰英酒浸枣糕,还有用蕙兰花瓣做的‘兰羹’,都在偏殿的侧厅备着,诸位可随本宫一同前往,尝尝鲜。”
众人跟着樊姬往侧厅走去,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熊旅与太子熊审。熊审拉了拉父亲的衣角,仰着小脸小声问道:“父王,这些诸侯以前都是敌人,为什么不杀了他们,反而给他们房子、粮食呢?”
熊旅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目光望向窗外——庭院里的蕙兰花茎又长高了几分,嫩白的花苞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他耐心地解释道:“审儿,你记住,刀剑能斩断敌人的头颅,却斩不断天下人的疑虑。这些诸侯在故国经营了几代人,宗族子弟遍布各地,百姓心中仍念着他们的旧恩。若是杀了他们,他们的宗族会怨恨楚国,百姓会觉得父王嗜杀,说不定会有人趁机作乱,天下又会陷入战乱。”
他顿了顿,又道:“可善待他们,就不一样了——周室宗庙得以延续,鲁地礼乐得以传承,各国宗族有了生路,天下人就会知道,父王伐诸侯,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让华夏太平。这样一来,宗族安心,百姓归附,楚国的根基才能稳固,太平才能长久。”
熊审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小脸上露出几分敬佩:“父王比审儿厉害,审儿以后也要像父王一样,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熊旅笑着揉了揉他的头,站起身望向远方——章华台的飞檐之外,是郢都的市井,隐约能听到市集上的叫卖声、工匠的打铁声,还有孩童的嬉笑声。他知道,羁押诸侯只是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让新政在三十六郡落地生根,让水利工程遍布江河,让稻种、桑苗种满田野,让百姓的粮仓都能装满粮食。
春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蕙兰的清香,拂过熊旅的衣袍。他的目光坚定而从容——这天下,终将在他的手中,迎来真正的太平。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楚国一统华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