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宫门,庭院宽阔,地面用整块青石铺就,平整如镜,映出蓝天白云。两侧排列着石雕瑞兽:麒麟昂首,貔貅怒目,皆栩栩如生,守护着这片新生的权力中心。正前方的大殿高大气派,飞檐翘角如凤展翅,殿内的梁柱皆为金丝楠木,经能工巧匠精心雕琢,饰以云雷纹与夔龙图案,丝毫不逊于昔日郢都的章华台。
樊姬走到熊旅身侧,轻声道:“大王,这旧宫重修后,既保留了周室的古朴庄重,又添了楚地的灵秀雅致,真是一处既能承继先绪,又能开创未来的所在。”
熊旅望着大殿内悬挂的先祖画像——从受封荆山的楚武王熊通,到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熊侣,再到励精图治的楚文王,一幅幅画像端正地挂在东壁之上,目光炯炯,似在注视着他这个后世子孙。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画像旁那根承载岁月的木柱,指尖感受到纹理的凹凸,仿佛触摸到了祖先的脉搏。喉头微动,声音低沉却清晰:“先祖们,孤终于回来了。当年先祖熊绎受封于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披荆斩棘,始有楚国。那时诸侯轻我,称我为蛮夷;可我楚人自强不息,代代奋争,终成大国。今日,孤率楚国百姓一统华夏,迁都洛邑,将国都立于天下之中,使楚不再偏安一隅,而是成为中原正统的继承者与守护者——这,正是完成了你们未竟的夙愿!”
身后文武百官闻言,无不动容,齐齐躬身行礼,齐声高呼:“恭喜大王,完成先祖遗志!愿大楚永固,华夏长青!”
熊旅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这不是孤一人之功,是诸位与百姓同心协力的结果。是将士们血战四方,平定割据;是农夫耕作不辍,仓廪充实;是工匠昼夜劳作,重建宫室;是学子诵读经典,延续文脉。往后在洛邑,我们更要励精图治,以德化民,以法治国,让华夏大地真正实现太平盛世。”
说罢,他携樊姬之手,带领百官逐一视察宫墙、宗庙、书房、膳房、库房等各处。每到一处,都仔细询问修缮细节,叮嘱宫人要好好维护。至宗庙时,他还亲自点燃三炷香,敬告列祖列宗;至藏书阁,翻阅《尚书》《春秋》抄本,欣慰道:“典籍不失,文明不灭。”
正当众人步入御花园时,忽闻一阵悠扬琴声自湖心亭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年轻乐师正独坐亭中,怀抱七弦琴,指尖流转,奏的是《南风歌》——昔舜帝所作,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琴音清越,如泉击石,又似松涛入耳,令人心神俱静。
熊旅驻足倾听良久,不禁叹道:“此曲久矣不闻于中原,今日复起于洛邑,岂非天意?”
伍举上前道:“此人姓钟名离,乃郑国遗士之后,自幼习乐,通晓五音,尤擅古调。听闻大王迁都,特来投效。”
熊旅含笑点头:“善哉!音乐者,所以调和阴阳,感召天地。孤欲设‘太乐署’,掌礼乐教化,此人可为乐正。”
钟离闻声欲下亭行礼,熊旅却挥手止之:“不必拘礼,且再奏一曲《韶》,孤愿闻尧舜之遗音。”
于是琴声再起,这一次更加庄穆宏远,仿佛将人带回那个“击壤而歌,凿井而饮”的淳朴年代。连飞鸟也停驻檐角,静静聆听。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满楚宫飞檐。一只白鹤掠过天空,鸣声清远,仿佛应和着这座古城重生的序曲。
而在城外,万家灯火渐次亮起,炊烟袅袅升起,孩童在院中嬉戏,老人坐在门前讲述今日所见。一个新时代,正随着楚王的脚步,悄然降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夜幕低垂,星河璀璨。楚宫深处,烛火通明,几案之上摊开着《周礼》残卷与《楚制考》手稿。熊旅伏案疾书,笔锋凝重,写下一行字: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也。故王者居中,以德配位,以仁治国,以礼安邦,以文化人。自今日始,洛邑为都,百族归心,四海升平,吾愿毕矣。”
墨迹未干,窗外风动竹影,似有万千回应。
他知道,真正的治世,才刚刚开始。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楚国一统华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