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燕国请降

作品:楚国一统华夏|作者:公孙楚骏|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8 12:22:04|字数:7052字

郢都的楚宫大殿,巍峨壮丽,气势恢宏。高耸的梁柱上,龙凤纹雕刻得栩栩如生,金漆勾勒的羽翼在烛火摇曳中仿佛轻轻颤动,似要破空而去。殿顶悬着九盏青铜蟠螭灯,灯火通明,映照出满殿肃穆。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檀香弥漫,为这决定天下命运的一刻平添几分庄重。

熊旅端坐于王座之上,身披玄底赤纹的帝王衮服,腰间佩着象征征伐与权柄的“太阿”之剑。他目光沉静如渊,面容虽未显怒意,却自有一股令人不敢直视的威压。他的指尖轻叩案几,节奏不疾不徐,如同战鼓将起前的寂静回响。

阶下,燕侯身穿素色王服,衣料朴素无华,连玉带都换作了麻绳结成的布绦——这是归降者最谦卑的姿态。他双膝重重跪落在冰冷的金砖上,发出一声闷响,额头几乎贴地,双手高举玉盘,盘中盛着燕国十三城的地图、户籍册、赋税清单,以及一串象征王权的玉玺绶带。

“罪臣姬昭,叩见楚王!”他的声音颤抖,却努力保持清晰,“燕地僻远,孤陋寡闻,久违天威,未能早识大势。今见齐、晋归楚之后,百姓安居,市井复兴,阡陌之间皆颂仁政,方知楚王非以兵威夺天下,实以德化安万民。”

他顿了顿,喉头滚动,似有千言万语哽咽难言:“罪臣愿献燕国十三城,自此去王号,称臣纳贡,岁输丝帛三千匹、良马五百匹,年年遣质子入朝侍奉左右。只求楚王垂怜,勿屠我百姓,勿毁我宗庙……”

话音未落,殿内已响起低低议论。

一位披甲将军冷笑出声:“来得倒巧!齐、晋覆灭之时不见其影,如今大势已定才捧书来降,分明是趋利避害之徒,何须以礼相待?不如削其爵位,徙其宗族,派官吏直管燕地,更为稳妥。”

他声音洪亮,字字如铁锤敲击铜钟,震得殿角风铃微颤。此人乃楚军左军统帅项烈,出身行伍,一生征战沙场,向来信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他看来,诸侯若不早早归附,便该以雷霆手段镇压,岂能容其观望投机?

另一名文臣却缓缓起身,手持象牙笏板,拱手道:“将军此言差矣。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燕国地处北陲,山川险阻,若强攻之,恐劳师动众,耗粮百万。今其主动归附,乃天意归心,正可借机施恩,使天下诸侯望风景从。”

说话的是御史大夫荀衍,儒门出身,精通礼制与治国之道。他深知,真正的霸业不在疆土之广,而在人心之归。今日若对燕侯苛责过甚,明日其余小国必将闭关自守,拼死抵抗;反之,若能宽厚待之,则四方震动,争先效仿。

众臣各执一词,殿中气氛一时凝滞。有人低头默然,有人交目私语,更有几位年迈老臣捻须沉思,似在权衡利弊。

就在此时,熊旅忽然起身。

他缓步走下九级玉阶,袍袖拂过地面,无声无息,却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他在燕侯面前站定,俯身伸手,竟亲自将其扶起。

这一举动,震惊四座。

按周礼,君臣之别森严,王者亲扶降主,前所未有。更何况,燕侯曾拒楚使、抗诏令,本应受辱贬斥,怎料楚王竟以宾礼相待?

“姬昭,不必再称‘罪臣’。”熊旅的声音不高,却如钟鸣山谷,清晰传遍大殿,“孤兴兵以来,所图非土地,非珍宝,而在止干戈、息战火,使黎民免于流离,使社稷重归有序。你今日能识天命、顺大势,便是为燕地百姓谋了一条生路。”

燕侯愕然抬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他本以为自己将被贬为庶人,甚至可能囚于南荒,永不得返。可眼前这位楚王,不仅未加羞辱,反而亲手扶他起身?

刹那间,一股热流自胸中涌上眼眶。他曾听闻楚王雄才大略,却不曾想其胸怀竟能至此。

“楚王……”他嘴唇微颤,“臣岂敢当此厚待?若蒙收纳,臣愿辞去一切封号,入郢都为质,终身侍奉殿下左右,以赎前愆。”

他说这话时,语气诚恳,毫无矫饰。他知道,自己已无资格谈尊严,唯有彻底放下身份,才能换取族人的平安。

熊旅摇头,目光深远地望向殿外。

晨光正从朱雀门斜射而入,穿过层层廊柱,洒在汉白玉石阶之上,宛如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金道。

“不必。”他语气坚定,“燕国距郢都千里之遥,风土不同,言语各异,非生于斯、长于斯者不能治。你是燕人之主,亦是燕人之心。孤封你为燕郡太守,仍居蓟城,统辖旧地政务,只需遵行楚法、安抚民生即可。”

全场哗然。

就连那方才主张怀柔的文臣荀衍也震惊不已。一个刚刚投降的敌国君主,竟能保留实权,继续治理故土?这不仅是宽容,更是信任。

熊旅却不为所动,继续说道:“孤会派遣三名大夫随你北返:一名掌刑狱,整肃吏治;一名理农商,兴修水利;一名督军备,整顿边防。三人皆听你节制,不得擅专。凡燕国旧部,愿归顺者,原职留任;百姓免除前三年赋税,流亡者归乡,赐田宅、授耕牛,令其安居乐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楚国一统华夏》,方便以后阅读楚国一统华夏第261章 燕国请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楚国一统华夏第261章 燕国请降并对楚国一统华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