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学究感慨道:“昔者以兵威服人,今者以文教化人。此非止治一地,实乃育万世之基也。”
而在幕后,熊审亲自审阅教材编纂,要求内容既要传承礼义廉耻,又要贴近民生实际。他甚至提议增设“农政课”,教学生辨五谷、识节气、知水利,真正让学问落地生根。
一年光阴流转,昔日萧条之地已然焕然一新。田野阡陌纵横,稻麦随风起伏;村庄鸡犬相闻,孩童嬉戏巷口;市集商旅络绎,驼铃声声入梦;学堂书声琅琅,童音清越如泉。
百姓谈及熊审,无不称其为“仁君再世”。有人在家堂设牌位供奉,上书“恩主熊公”;有牧人编歌传唱:“南山有松,北水有桐。君子至此,百忧皆空。”
而在某个黄昏,一位曾在战乱中失去双亲的少年,独自坐在山坡上吹奏一支骨笛。笛声凄婉悠远,引来熊审驻足聆听。待曲终,少年抬头,才发现面前站着那位传说中的大人。
“你吹得很好。”熊审轻声道,“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
少年低声回答:“是我阿娘教我的《归雁》,她说,只要听见这曲子,远行的人就会回家。”
熊审久久无言,最终解下腰间一枚玉佩,递给他:“明日去文馆报名吧。你的天赋,不该埋没在这荒山之中。”
少年怔住,眼中泛起泪光,终究伏地叩首,哽咽难言。
群臣奏报至郢都,楚王熊旅览毕,抚案久久不语。良久,方叹曰:“吾弟治政,宽而不弛,严而不苛,理乱地如梳发,抚民心若抚琴。真社稷之才也!”
自此,熊旅对熊审愈加倚重,军国大事多与之商议。而熊审亦不负所托,将陆浑戎打造成楚国西北边疆的一面旗帜——不仅守土安民,更为民族融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当夕阳西下,他常独坐山岗,望着归鸟投林,牧童驱羊,心中并无得意,唯有沉静。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而真正的治世之道,不在一时功业,不在赫赫威名,而在人心深处,悄然生根的那份信任与希望。它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却能让荒原变沃土,让离散者归家,让绝望者重燃灯火。
这一日,春风拂面,新苗破土。远处传来孩童齐声诵读《诗经·小雅》的声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熊审闭目倾听,嘴角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知道,未来已来。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楚国一统华夏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