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回访赵府,进一步的深谈
夜深了,偏院里万籁俱寂。
柳惊鸿坐在灯下,指尖在一本崭新的账册上轻轻滑过。那本账册是陈四呈上来的,字迹工整,条目清晰,每一笔开支的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
她的手指最终停在了“济世堂”那一行上。
每月五十两,风雨无阻。
这笔钱就像一根细小的鱼刺,卡在她的思绪里。萧夜澜到底在做什么?这间药铺,是他暗中势力的一个联络点,还是一个资金中转站?这背后,藏着他多少秘密?
她很想立刻就去探一探。但她更清楚,作为一名特工,最忌讳的便是被次要目标打乱主要任务的节奏。
相比于萧夜澜这个深不可测的“丈夫”,户部才是她当前必须攻破的堡垒。
柳惊鸿合上账册,将那根“鱼刺”暂时压下。饭要一口一口吃,敌人,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古籍,是南国一位前朝名将所着的《边防杂谈》。她上次与赵大人交谈时,曾听他无意中提过一句,说此书见解独到,可惜早已失传,他只在皇家书库的残本目录里见过其名。
这本书,自然不是从书肆淘来的,而是她凭着记忆,将前世在特工学院资料库里读过的内容,默写出来的。为了做旧,她还特意用茶水浸泡,再用特制的手法烘干,纸张的质感和墨迹的晕染,足以以假乱真。
她需要一个再次登门的理由,一个比送礼更文雅,也更能直击赵大人灵魂的理由。
学术交流,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次日,柳惊鸿备了一份简单的拜帖,连同这本“孤本”一同送去了户部侍郎府。拜帖上只说,偶得一本残卷,其中几处关于古代军镇屯田与物资转运的论述颇为精妙,但有几处字迹模糊,百思不解,斗胆请赵大人斧正一二。
这份拜帖送出去,不过半个时辰,赵府的马车便停在了七皇子府的门外。来的不是管家,而是赵大人身边的长随,亲自来请。
态度比之上次,已是天壤之别。
再次踏入赵府书房,空气中依旧是那股熟悉的墨香和旧纸张的味道。赵大人一改往日的沉稳,竟亲自迎到了门口,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急切与欣喜。
“王妃,那本《边防杂谈》……当真在您手上?”
柳惊鸿将用锦布包裹的书卷递上,笑道:“只是残卷,让赵大人见笑了。我也是机缘巧合才得到,想着大人或许会感兴趣。”
赵大人几乎是抢也似地接了过去,小心翼翼地解开锦布,当他看到那熟悉的书名和古朴的字迹时,呼吸都停滞了一瞬。他戴上老花镜,颤抖着手翻开书页,只看了两行,便激动得连连点头。
“是它!是它!这行文风格,这独到的见解,错不了!”他如获至宝,捧着书卷坐回案前,竟一时忘了待客,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
柳惊鸿也不催促,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端起侍女奉上的茶,小口地品着。
她知道,这出戏的开场,她已经拿到了满分。
过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赵大人才意犹未尽地抬起头,老脸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王妃见谅,老夫一时失态了。此书……此书于我而言,不亚于上次那幅墨宝啊!”
“大人言重了。能为大人寻得心头好,是惊鸿的荣幸。”柳惊鸿放下茶杯,顺势切入正题,“只是书中有几处论述,惊鸿反复揣摩,总觉得有些不解其意。”
“哦?王妃请讲,我等共同探讨。”一谈到学问,赵大人的兴致立刻被提到了最高。
柳惊鸿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段关于“边军粮秣转运损耗”的文字,蹙眉道:“您看这里,书中说,‘粮道千里,其耗十之有三’。意思是说,运送一千里的粮草,路上就要消耗掉三成。晚辈觉得,这损耗也太大了些。莫非是古时道路崎岖,车马不便所致?”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水平。既像是闺阁女子对数字的天真不解,又精准地踩在了“军费”和“物资调配”的线上。
果然,赵大人抚着胡须,笑着解释道:“王妃有所不知。这三成损耗,可不单单是路上的嚼用。其中还包括了车马的维修、押运兵丁的口粮、沿途驿站的打点,甚至还有天气不好时,粮食发霉变质的折损。这在户部的账目里,都属于‘途耗’,是笔不小的开支。”
“原来如此。”柳惊鸿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随即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好奇地问,“那如今我南国向北境运送军需,这‘途耗’,大概是多少呢?想来如今官道平坦,车马也更坚固,应该会少很多吧?”
赵大人下意识地就想回答,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毕竟是户部侍郎,掌管钱粮,最基本的警惕心还是有的。这些具体的数字,属于部务机密,岂能对外人言。
他笑了笑,巧妙地避开了问题:“呵呵,具体数目嘛,皆是繁杂的流水账,老夫一时也记不清。不过,王妃说得对,如今的途耗,确实比古时要低上不少。朝廷在修路和改良运具上,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