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群雄并起,各路豪杰都在忙着刷战绩、抢地盘。却有这么一位奇人,整天躲在襄阳郊外的小院里,对谁都说“好”,人称“三国第一佛系大佬”——司马徽。
一、襄阳城里的“点赞狂魔”
建安年间,襄阳城外有个雅致的小院,这里住着位清瘦的中年文士。此人有个怪癖:从不说人坏话。不管谁来拜访,不管说什么事,他永远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回答永远只有一个字:“好。”
这天,邻居家的牛跑丢了,着急忙慌地跑来问:“司马先生,看见我家牛了吗?”
司马徽微笑点头:“好。”
邻居一脸懵:“牛丢了还好?”
司马徽继续微笑:“好。”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喜:“先生,我家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
司马徽抚掌而笑:“好。”
报喜的人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个报丧的:“先生,我爹昨天过世了...”
司马徽依旧面带微笑:“好。”
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了,晚上埋怨道:“人家爹死了,你怎么也说好?”
司马徽不慌不忙地捋着胡须:“夫人此言,说得也好。”
《襄阳记》记载:“司马德操尝遇人共认其猪者,德操便推与之。后人得猪,送还,复谢之。德操又曰:‘此君之猪也。’”
瞧瞧!连别人来认领他家的猪,他都爽快答应:“好,是你的猪。”等真正的主人把猪送回来道歉,他还是那句:“好,确实是你的猪。”
这哪是“好好先生”,分明是“糊弄学”开山祖师!
二、水镜庄的“佛系招生办”
别看司马徽整天“好好好”,他可是当时最牛的人才鉴定专家。他的水镜庄,堪称“三国顶级人才交流中心”,刘备就是在这里听说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天,刘备慕名来访。两人对坐饮茶,刘备大谈匡扶汉室的理想,司马徽全程微笑倾听,不时点头:“好,好。”
刘备说得口干舌燥,忍不住问:“先生觉得如何?”
司马徽抿了口茶:“刘使君志向甚好。”
刘备精神一振:“请先生指教!”
司马徽继续微笑:“指教得好。”
就在刘备快要绝望时,司马徽忽然开口:“此间有卧龙、凤雏,使君可曾听闻?”
刘备忙问:“卧龙、凤雏是何人?”
司马徽却已恢复佛系状态,笑而不语。
后来诸葛亮、庞统果然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有人问司马徽:“先生既知二人之才,为何不出山相助?”
司马徽悠然道:“我看他们去就很好。”
其实司马徽心里跟明镜似的:诸葛亮去辅佐刘备“好”,庞统去江东也“好”,自己在家里喝茶看戏更“好”。这份通透,堪称三国第一明白人。
三、识人无数的“人才扫描仪”
司马徽的“好”字诀背后,藏着一双毒辣的眼睛。
有次,庞统从江南来拜访,赶了千里路,风尘仆仆。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见庞统来了,也不下树,就在树上跟他聊了起来。
这一聊就从白天聊到黑夜。庞统后来感叹:“司马德操之识见,如汪洋大海。”
更神奇的是,有次有人牵了匹病马来求医。司马徽看了一眼就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
后来这马果然成了刘备的坐骑,还差点把刘备摔死。
刘备后来想起这事,冷汗直冒:“司马徽早看出来了,却只说,这老头...”
其实司马徽的处世哲学很简单:看破不说破。他知道的卢马会妨主,但说出来又能怎样?不如说声“好马”,既不得罪人,也不违背本心。
《世说新语》记载,有人问司马徽对当时名士的评价,他一律回答:“年少好学者,皆佳士也。”这招“模糊夸赞法”,被他用得炉火纯青。
四、乱世中的“生存大师”
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司马徽能安然度日,全靠他的“好”字护体。
曹操大军南下时,很多人都劝司马徽出去做官。他却说:“我在山野之间就很好。”
刘表来请他出山,他微笑拒绝:“将军治理荆州很好,我就不添乱了。”
其实他早就看出刘表不成器,但就是不明说。
就连曹操听说了他的名声,派人来征召时,他还是那套说辞:“曹公雄才大略很好,我山野之人,在这里就很好。”
使者不解:“先生整天说好,到底什么不好?”
司马徽想了想:“你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
其实司马徽心里清楚:在乱世中,越是表现得人畜无害,越能保全性命。他的“好”,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层保护色。
据说有次两个武将来找他评理,一个说对方抢了自己的战功,一个说对方诬陷自己。两人吵得面红耳赤,都要司马徽主持公道。
司马徽听罢,对甲说:“你说得对。”
又对乙说:“你也说得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