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西汉历史上最憋屈的太子,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绝对排得上号——他爹是“能活三辈子”的雄主汉武帝,他妈是“金屋藏娇”典故的女主角陈皇后(虽然实际生母是卫子夫),他自己又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按常理,这剧本该是“天选之子一路躺赢”,结果呢?他硬生生把太子生涯过成了“大型真人版职场生存挑战赛”,还附带“父慈子孝变父疑子惧”“朝堂站队如宫斗”的附加题。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太子爷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不已的趣闻轶事。
一、出生即“顶流”:从“意外之喜”到“帝国希望”
刘据的出生本身就带着戏剧性。当年汉武帝刚登基时,陈皇后(陈阿娇)仗着自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的姑姑兼岳母),十几年没生出个一儿半女。汉武帝心里急啊,但又不好明说,直到卫子夫这个“平阳公主歌女”被送进宫,在一次宴会上被看中,这才开启了“卫氏崛起”的序章。
据《史记》记载,卫子夫入宫后很快怀孕,汉武帝那叫一个高兴——“上曰:‘吾始为太子时,娶于长公主,幸得金屋藏之;今得卫氏,乃天赐也!’”(翻译:我当太子时娶了阿娇,好歹有金屋住;现在卫子夫给我生儿子,这才是老天爷赏饭吃!)更绝的是,卫子夫这一怀就是十个月(古人认为皇子孕期满十月是吉兆),生下来的时候“啼声洪亮,满室生光”,汉武帝直接给儿子取名“据”,寓意“根基稳固”。
这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汉书》里写他“仁恕温谨”,小时候跟着汉武帝去祭祖,别的皇子看见祭品眼睛放光(毕竟小孩都馋嘴),刘据却规规矩矩站在旁边,连祭肉都不敢多看一眼。汉武帝问他为啥,他说:“儿闻祭肉乃先祖所赐,不敢轻慢。”汉武帝当场拍大腿:“此子有德!”从此把他当成帝国接班人重点培养——三岁立为胶东王,七岁直接升为太子,五岁那年还赶上汉武帝搞“泰山封禅”这种顶级政治活动,硬是带着他一起登顶,向全天下宣告:“看!这就是我大汉未来的皇帝!”
不过,小刘据也有“熊孩子”的一面。据说他五六岁时,汉武帝让他跟着学写字,他盯着竹简看了半天,突然问:“父皇,这些字写得再好,能比得上打猎好玩吗?”汉武帝又好气又好笑:“朕这是教你治国安邦!打猎那是闲工夫的营生!”刘据撇撇嘴:“那父皇天天打猎,怎么还说要治国?”(翻译:您自己都“双标”,凭啥要求我认真?)这话把汉武帝噎得够呛,但转头又觉得儿子天真可爱——毕竟那时候刘据才是个幼儿园小朋友,能问出这种话反而显得没被宫斗污染。
二、太子初长成:与“酷吏爹”的奇妙父子档
随着年龄增长,刘据和汉武帝的画风逐渐拉开差距。汉武帝是“工作狂+冒险家”,白天上朝批奏折,晚上琢磨怎么打匈奴、通西域,闲下来还要炼丹求仙;刘据却是“文艺青年+暖男”,喜欢读《诗经》《尚书》,没事就跑到太子宫的后花园里种菜养花,还经常微服私访,跑到民间听老百姓唠嗑。
最让汉武帝头疼的是,刘据对“严刑峻法”完全不感冒。当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张汤、赵禹这些酷吏,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连坐九族”。刘据听说后直摇头:“父皇,治国就像种树,根扎稳了自然枝繁叶茂,哪能天天砍树干呢?”他甚至在太子宫里设立“平民接待日”,专门听小商贩、农夫诉苦,还偷偷给穷人送粮食(当然不敢让汉武帝知道)。有次一个老农拉着他袖子哭:“太子殿下,官府收税太重,我家娃都饿得皮包骨了……”刘据当场掉眼泪,回宫就劝汉武帝减税,汉武帝却冷笑:“你懂什么?不狠点怎么震慑豪强?”
不过,汉武帝对儿子倒也不是完全不喜欢。刘据十六岁行冠礼那天,汉武帝特意在未央宫摆了三天流水席,还亲自给他戴上象征储君的“缁布冠”,拉着他的手说:“吾儿宽厚,然治国有容乃大,亦有威乃行——该狠时别心软。”刘据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头却被卫子夫悄悄拉到一边:“儿啊,你父皇这是提醒你‘外柔内刚’,可别真当老好人!”(翻译:你爹嘴上夸你,心里还是怕你太软弱)
最搞笑的是,刘据因为性格温和,被朝中大臣戏称为“宽仁太子”。有个叫汲黯的老臣甚至当面跟汉武帝说:“陛下用法严,太子宽,天下幸甚!”(翻译:陛下您太严厉,太子宽厚,这搭配多好啊!)汉武帝表面点头,心里却嘀咕:“这老东西是不是在暗示朕苛刻?”而刘据呢,每次听到别人夸他“仁厚”,就挠头笑:“我就是懒得跟人计较——打打杀杀多累啊!”
三、巫蛊之祸:一场“宅斗升级版”的悲剧
如果说前面的故事还有点温馨,那么刘据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巫蛊之祸”,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事情的导火索特别离谱:汉武帝晚年迷信长生不老,宠信江充等方士,这些人为了迎合皇帝,到处搜罗“蛊惑皇上”的证据。所谓“蛊”,就是把毒虫放在盒子里互相咬,最后活下来的被认为有“邪性”。江充这货脑洞清奇,居然说宫里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还发明了“掘地三尺找木偶”的骚操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