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大封同姓诸侯王,自家亲戚遍地开花般撒向全国。在这群刘氏王爷中,有位特别的主儿——吴王刘濞。这位爷不仅是个矿老板、铸币大亨,最后还成了造反头子,搞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
刘濞何许人也?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标准的皇亲国戚。当年刘邦封他为吴王时,盯着这位侄儿的面相看了半天,突然拍着大腿说:“你小子脸上有反相!”但话已出口,金口玉言不好收回,只好拍拍刘濞的肩膀补了句:“五十年后东南要出乱子,不会就是你吧?咱们都是一家人,千万别造反啊!”
刘濞当时磕头如捣蒜,连说“不敢不敢”,心里却可能嘀咕:“这叔叔怎么一见面就给我扣帽子?”
一、躺在铜矿上的王爷
刘濞的吴国封地可了不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浙沪包邮区,还额外赠送安徽、江西的一部分。这地方不仅有鱼米之乡,更关键的是有铜矿!在古代,有铜矿就等于有了印钞机。
这位吴王殿下很快发现了财富密码: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三管齐下。吴国的铜钱哗啦啦地流遍全国,刘濞成了西汉初期的“货币大王”。当时老百姓都说:“吴钱遍天下,天子不如吴王富。”
刘濞的经济头脑确实灵光,他搞出了一套惠民政策:吴国百姓免交赋税,官府给服徭役的人发工钱。这套操作放在今天,简直就是“基本收入保障”的古代版。结果邻国的老百姓拖家带口往吴国跑,就像今天人们向往高福利国家一样。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吴王濞擅山海之利,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刘老板靠矿产资源发家,对百姓不收税,还给打工的发市场价工资。这样的王爷,百姓能不爱戴吗?
二、一场羽毛球引发的血案
如果只是赚钱享福,刘濞本可以做个快活的富贵王爷。但历史总是充满意外,一场意外冲突改变了一切。
话说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去首都长安朝见,与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喝酒下棋。两位太子爷都是纨绔子弟,棋局上互不相让,吵了起来。吴太子仗着老爹有钱,态度嚣张;皇太子仗着爹是皇帝,更加跋扈。刘启抡起棋盘就砸向刘贤,没想到这一砸正中要害,竟然把吴太子给打死了!
这还了得?杀了人家儿子,尸体送回吴国。刘濞怒发冲冠,吼道:“天下都是老刘家的,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居然又把棺材送回长安。从此刘濞称病不朝,摆明了跟中央对着干。
几位大臣建议汉文帝严惩刘濞,但文帝反而赐予他几杖(敬老的意思),准许他不用上朝。这场杀子之仇暂时被压了下来,但仇恨的种子已在刘濞心中生根发芽。
三、积攒四十年的怨气
刘濞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继续搞经济建设,吴国成为东方最富庶的诸侯国。同时他广交各路豪杰,收养亡命之徒,甚至传说他藏匿朝廷通缉犯。
当时有个叫邹阳的文人说:“吴王内怀宿恨,外托恭顺,养死士,聚亡命,其意难测。”这评价相当准确,刘濞确实表面顺从,暗地准备。
晁错是汉景帝的御史大夫,着名的“削藩派”,他多次上疏说刘濞必反,建议削减吴国封地。刘濞得知后更加不安,加速备战。
有趣的是,刘濞的反意朝野皆知,但大家心照不宣。就像公司里哪个高管要带着团队跳槽,全公司都在传,只有老板假装不知道。
四、起兵:七国联军的豪赌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下诏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郡。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刘濞等待四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六十二岁的刘濞振臂一呼,联合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组成“七国联军”,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这场叛乱规模惊人,《史记》记载刘濞 独自一人就动员了二十多万人。他还发布悬赏令:斩杀大将赏五千金,列将三千金,裨将二千金,二千石官员一千金。真是财大气粗!
有趣的是,刘濞的进军路线颇有讲究,他先打梁国,因为梁国是东方门户,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刘濞盘算着:打下梁国,西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天下可图也!
这战略听起来不错,但刘濞低估了两个对手:一个是亲弟弟被围急了眼的汉景帝,另一个是后来被称为“不败战神”的周亚夫。
五、错估形势的悲剧英雄
刘濞起兵后,汉景帝确实慌了手脚,听从袁盎建议诛杀了晁错,派人告诉刘濞:“首恶已除,王爷息怒退兵吧。”
没想到刘濞哈哈大笑:“我现在已经是东帝了,凭什么退兵?”这下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根本不是清君侧,就是要夺皇位。
刘濞的失败从战略上就注定了。他虽然有钱有兵,但七国各怀鬼胎,缺乏统一指挥。他自己坐镇后方,让年轻将领冲在前面,犯了遥控指挥的大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