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拍大腿可惜”的公子,扶苏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位大秦帝国的法定继承人,明明手握“仁政学霸”“颜值担当”“百姓好感度天花板”三buff,却因为爹太暴躁、队友太坑爹、自己太实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最后还成了“被矫诏坑死”的千古冤种。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位“大秦白月光”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看看这位本该改写秦朝命运的公子,到底有多“可爱又可气”。
一、出生自带“祥瑞梗”,名字里藏着爹的“少女心”
扶苏这名字,一听就跟他那铁血老爹秦始皇不是一个画风。嬴政给儿子取名“扶苏”,搁现在相当于给娃叫“小牡丹”“小芍药”,反差萌直接拉满。为啥铁血帝王会选这么柔美的名?这里头藏着个冷知识:“扶苏”是古书上一种树木的名字,《诗经》里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翻译过来就是“山上有棵美美的扶苏树,池里有朵艳艳的荷花”,妥妥的写景小清新。
有野史说,嬴政给儿子取名时,正赶上统一六国的关键期,天天跟李斯、王翦这帮糙老爷们开会,要么讨论“怎么拆六国城墙”,要么研究“怎么统一度量衡”,脑壳都快炸了。某天夜里批阅奏折到三更,窗外飘进来一阵槐花香,嬴政突然想起年轻时在赵国当质子,见过郊外成片的扶苏树,风一吹叶子沙沙响,那是他少有的轻松记忆。刚好这时内侍来报“大公子降生”,嬴政一拍案:“就叫扶苏!”
这名字一取,直接给扶苏定了“温柔学霸”的初始人设。别的皇子学兵法是为了“砍人”,扶苏学兵法是为了“止戈”;别的皇子跟老爹汇报工作是“爹,我能打十个”,扶苏汇报工作是“爹,能不能少打两个,老百姓太苦了”。后来嬴政派扶苏去北方监军,蒙恬见这位公子第一次来军营,还以为是来“镀金”的,结果扶苏一到营地,先跟士兵一起啃了三天干饼,又跟着蒙恬巡了半个月边境,最后还跟蒙恬辩论“修长城该不该给民夫加口粮”,把蒙恬整得直挠头:“这公子跟陛下咋一点都不像?”
二、朝堂“怼爹专业户”,句句扎心却句句在理
扶苏这辈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实诚,尤其在老爹面前,从来不知道“拐弯抹角”。秦始皇晚年痴迷修仙,又是派徐福出海找仙药,又是在咸阳建仙台,还动不动就“焚书坑儒”,大臣们谁都不敢劝,就扶苏敢站出来“硬刚”。
最出名的一次,是秦始皇因为方士骗了他,一气之下要把咸阳城里的儒生全抓起来砍了。朝堂上没人敢说话,扶苏直接站出来:“爹,儒生虽然有不对的,但他们大多是读孔孟的,讲究忠孝节义,您把他们全杀了,天下人该说您不爱惜人才了。再说,咱们刚统一六国,老百姓还没完全归顺,要是因为杀儒生失了民心,以后谁还肯跟咱们大秦走?”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掉根针都能听见响。嬴政本来就因为仙药的事窝着火,被儿子这么一怼,当场就炸了:“你懂个屁!这帮儒生天天嚼舌根,说朕的坏话,不杀他们留着过年?你要是再敢替他们求情,就给朕滚去北方跟蒙恬修长城!”
结果扶苏还真就“滚”了——不是赌气,是真的收拾行李去了北方。走之前,李斯偷偷劝他:“大公子,陛下正在气头上,您服个软不行吗?”扶苏却摇头:“丞相,我要是服软,那天下的儒生就真没活路了。我去北方监军也好,既能看看边境的情况,也能让爹消消气。”就这么着,大秦未来的继承人,成了“北漂打工人”,还是跟蒙恬一起搬砖的那种。
不过扶苏这“怼爹”也不是没好处。后来刘邦、项羽起义时,都拿扶苏说事:“咱们不是反大秦,是反赵高、胡亥,要为扶苏公子报仇!”连陈胜吴广起义都喊“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把扶苏当成了“反抗暴政的精神图腾”。要是扶苏泉下有知,估计得哭笑不得:“我就是劝我爹少杀几个人,咋还成起义军的‘吉祥物’了?”
三、北方监军“欢乐多”,跟蒙恬组“反差萌CP”
扶苏去北方监军的日子,堪称“大秦版变形计”。蒙恬一开始对这位“文弱公子”没抱啥期望,觉得他顶多就是在军营里待几天,写写报告就走,结果扶苏用实际行动打了他的脸。
首先是“吃饭篇”。蒙恬为了照顾扶苏,特意让炊事班每天做两荤一素,结果扶苏第一天就把菜端到了士兵食堂,跟士兵一起蹲在地上啃馒头。士兵们吓得直哆嗦,蒙恬也急了:“公子,您是陛下的儿子,哪能跟士兵一起吃这个?”扶苏却笑着说:“蒙将军,士兵们天天扛着石头修长城,比我辛苦多了,我凭啥搞特殊?再说,这馒头就咸菜挺香的,比咸阳宫里的山珍海味接地气。”后来这事传到嬴政耳朵里,嬴政嘴上没说啥,却偷偷让内侍给扶苏送了两箱蜜饯,算是“爹式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