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赵鞅:"刑鼎"奇遇记,一个改革家的幽默人生

作品:笑谈历史名人|作者:云影流光|分类:玄幻|更新:2025-11-08 00:50:20|字数:4108字

春秋末年,晋国政坛上有个叫赵鞅的家伙,长得不算英俊,但脑子特别灵光。这位仁兄有个怪癖——特别喜欢跟人讲道理,讲着讲着就把道理刻在了青铜鼎上。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像今天有人突然把《刑法》印在广场大屏幕上一样震撼。

一、改革家的烦恼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赵鞅蹲在自家后院的青铜鼎前,拿着小锤子叮叮当当地敲着。管家急匆匆跑来:大人,范氏和中行氏又派人来抗议了,说您把法律条文公开是破坏祖宗规矩!

赵鞅头也不抬:告诉他们,我这是在搞普法教育,免费的法律公开课,多好的事儿啊!

可他们说...说您这是要让奴隶都知道法律,以后就不好管了。

赵鞅终于抬起头,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那就对了!我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打人犯法,偷东西要砍手,这样他们不就不敢犯法了嘛,多简单的道理!

管家一脸为难地退下,赵鞅继续他的刻字大业。他心里清楚,这些贵族老爷们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以前法律都是他们嘴上说了算,现在白纸黑字刻在鼎上,他们就不好随便解释了。

二、智囊团的妙计

当晚,赵鞅召集了他的智囊团开会。首席谋士董安于皱着眉头:主公,现在反对声浪太大,咱们得想个办法让老百姓真正理解这些法律条文。

刚从鲁国跳槽来的阳虎插嘴:要不咱们办个刑鼎选美?找几个漂亮姑娘站在鼎旁边讲解法律,保证围观的人多!

赵鞅一口酒喷出来:阳虎啊阳虎,你这主意...妙啊!不过得改改,咱们找些说书人来,把法律条文编成故事,在集市上讲。

董安于补充:还可以搞个法律相声,两个人一捧一逗,把法律条文变成段子。

就这样,历史上第一个普法宣传队诞生了。第二天,晋国各大集市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一个瘦高个和一个矮胖子站在刑鼎前,你一言我一语。

你知道偷邻居家的鸡怎么罚吗?

怎么罚?

得赔两只!

那要是偷牛呢?

得赔五只鸡!

啊?为什么偷牛赔鸡?

因为牛主人说他就爱吃鸡!

围观群众笑得前仰后合,不知不觉就把法律条文记在了心里。

三、意外的支持者

令赵鞅没想到的是,他的铸刑鼎运动意外获得了一批特殊支持者——民间艺人。有个叫快嘴李的说书人,把法律条文编成了《赵氏断案》系列评书,每天在茶馆开讲,场场爆满。

话说那赵大人审偷羊贼,惊堂木一拍:按刑鼎第三条,偷一罚二!那贼人哭丧着脸:大人,小的就偷了一只羊,哪来的两只赔啊?赵大人捋须一笑:那就把你家那只也牵来!

商人们也嗅到了商机,开始制作各种刑鼎纪念品。有铜制的袖珍刑鼎挂件,有绣着法律条文的荷包,甚至还有知法守法字样的头巾。晋国突然掀起了一股法律时尚风潮。

赵鞅走在街上,看到这景象乐得合不拢嘴。他拍着董安于的肩膀:老董啊,看到没?咱们这是开创了文化产业新纪元!

四、贵族的反击

好景不长,旧贵族们坐不住了。范氏家主范吉射联合中行氏,向晋定公告状:赵鞅这是要造反啊!把法律公之于众,分明是想收买民心!

晋定公被说得心里发毛,召见赵鞅:爱卿啊,你这刑鼎搞得满城风雨,是不是有点过了?

赵鞅不慌不忙:主公,您想想,要是老百姓都知道杀人偿命,是不是就没人敢刺杀您了?知道偷盗要砍手,是不是您的国库就更安全了?

晋定公眨眨眼:好像...有点道理?

再说了,赵鞅压低声音,那些反对的大臣,不就是因为不能随便解释法律捞好处了吗?

这话戳中了晋定公的心事。但迫于贵族压力,他还是下令暂时停止刑鼎宣传。

五、流亡中的幽默

赵鞅被贬出都城,开始了他的流亡之旅。但他可没闲着,走到哪就把法律宣传到哪。在卫国边境,他遇到一群山贼。

站住!把钱财交出来!山贼头子凶神恶煞。

赵鞅不慌不忙:兄弟,知道晋国新法律吗?抢劫要剁手的。

少唬人!这里又不是晋国!

但你们抢的是晋国前正卿啊,按国际法得双倍处罚!

山贼们面面相觑,居然真被唬住了。

赵鞅趁机给他们上了一堂法律课,最后山贼头子感动地说:大人,我们决定改行当律师...不,当说书人,专门讲法律故事!

六、戏剧性转折

转机出现在半年后。晋定公微服私访,发现民间秩序出奇地好。一打听,原来老百姓都把刑鼎条文当行为准则。

一个小贩对顾客说:这价格真不能低了,按刑鼎第七条,哄抬物价和恶意降价都犯法!

两个吵架的邻居:别吵了,按刑鼎第二十一条,噪音扰民要罚款的!

晋定公恍然大悟,立即召回赵鞅,不仅恢复了他的职位,还下令在全国推广刑鼎教育。

庆功宴上,赵鞅举杯:诸位,事实证明,把法律刻在鼎上不如刻在人民心里。而幽默,是最好的刻刀!

董安于小声嘀咕:主公,您确定不是因为那些法律相声太搞笑,大家才记住的吗?

赵鞅哈哈大笑:管他呢,有效就行!来,为我们的普法喜剧团干杯!

七、尾声

多年后,赵鞅的铸刑鼎成了法家改革的典范。据说他临终前还惦记着这事儿,对儿子说:记住啊,治国就像说相声,既要有人捧,也要有人逗,但最重要的是——观众得乐着把道理听进去。

他的墓前立着一个特别的青铜鼎,上面刻的不是丰功伟绩,而是一段相声台词:

你知道为什么要把法律刻在鼎上吗?

为什么?

因为这样,想贪污的官员就得先练举重!

(完)

喜欢笑谈历史名人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笑谈历史名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笑谈历史名人》,方便以后阅读笑谈历史名人第122章 赵鞅:"刑鼎"奇遇记,一个改革家的幽默人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笑谈历史名人第122章 赵鞅:"刑鼎"奇遇记,一个改革家的幽默人生并对笑谈历史名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