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兵书上的空泛理论,而是凝聚了杨业数十年戎马生涯的血泪经验。哪里可以设伏,哪里利于坚守,哪条路看似捷径实则暗藏杀机,哪个辽将勇猛但缺乏智谋,哪个看似平庸却惯用诡计……杨业讲得极其细致,仿佛在杨延昭面前展开了一幅活生生的、充满动态的战争画卷。
杨延昭屏息凝神,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他发现自己之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平面化。地图上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标记背后,都可能关系着成千上万将士的生死,关系着一场战役的胜负。父亲的分析,剥开了历史的迷雾,让他看到了冰冷数据之下,那些真实存在的山川险阻和人性博弈。
这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父子二人,一站一立,在昏黄的灯光下,在巨大的舆图前,一个倾囊相授,一个虚心聆听。书房里只剩下杨业沉稳的讲解声和油灯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不知过了多久,杨业才停下讲解,转过身,看着眼神明亮、若有所悟的儿子,沉声道:“为将者,胸中需有沟壑,眼中需有全局。这沟壑,便是这山川地势,敌我情势;这全局,便是朝堂风向,民心向背。任何计谋,都需建立在这坚实的根基之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害人害己。”
他拍了拍杨延昭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期许:“你此番伤后,心思确实缜密了许多,这是好事。但切记,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再好的谋略,也需有铁与血来执行,也需经得起现实的拷问。多听,多看,多想,少说。”
“是!孩儿谨记父亲教诲!”杨延昭躬身,心悦诚服。这一次的书房夜话,远比他在演武场上流下的汗水收获更多。他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军事地理知识和实战经验,更深刻地理解了父亲杨业的谨慎与无奈,以及在这个时代行事的边界和禁忌。
离开书房时,夜已深沉。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中,万物寂静。杨延昭回头看了一眼书房那依旧亮着的窗户,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父亲深沉如海的敬佩,有对前路艰难的清醒认知,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知道,自己距离真正有能力去改变什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今夜,无疑是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他不再是一个游离于这个时代之外的旁观者,他开始真正触摸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尽管那脉搏,是如此沉重而充满危机。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