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开始大面积往外扩张的时候,南边震动过后就是继续躺平,爱咋咋地。
东晋和洛阳势力靠近的地方,一些人靠着运送洛阳出来的商品,和洛阳需要的生丝等原材料,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城市靠着商队来回出入,也开始不拘泥于把商业活动,尤其是客栈之类的服务业限制在一个区域。
底层无地可种的人,去蹲着码头或路上的车队,多少也能干点活挣些钱。
对他们来说,洛阳是绝不能倒下的,虽然形势大好的洛阳好像也轮不到他们来操心,但在本地挣钱的人,是很不乐意东晋派遣官员来的。
文官倒好说,送送礼喝喝茶,大家能一起挣钱。
将军带着大量士兵来了,他们还得出钱养人,得提防着士兵打扰他们正常商业活动,很不划算。
东晋内部的大量士族,不管是从北边跑来的,还是南方本土的,大家都已经在做两手准备。
一边开始捡起高强度教育,培养家中子弟,送他们去洛阳考学念书,一边开始琢磨着南下置办土地。
没办法,偌大一个后汉,几天的时间,洛阳就把他们拿下了,这种事情从前从未有过。
因为洛阳在外超高的口碑,加上洛阳的圣王一看就道德水平不错,大家都不觉得报纸上说的是瞎话。
等到过了一个月,他们在北边的细作回来后,更证实洛阳所言非虚。
打也打不过,也没人家得民心,也没人家上头的助力,他们还硬碰硬,那不找死吗。
还是和和气气点吧。
襄国以北,荥阳、邺城、邯郸以东的地方,本地人又想的不一样。
北边忽然被流窜过来的胡人冲了一波,蓟州那一片的人也莫名其妙,搞不懂襄国的兵来干什么,还懵逼怎么一言不合要来打他们了,后面把人都俘虏了才知道,这是石虎完蛋了,地盘都被洛阳占了。
这一下,就让襄国北边的后汉官兵们紧张起来。
石虎死了,他儿子们投了,后汉也没了,他们这些人就也算不上是后汉官兵了,一下就变成了地方军阀。
洛阳的报纸,他们的城市也就是收到的时间晚一点,迟上几天就能看见南边都发生了什么。
也因此,对洛阳几天之内就北上拔城的速度万分惊骇。
有些人已经开始在想,要不要跑回草原或者辽东,但想了想长城外面的苦寒生活,还是觉得在里面多混混日子吧。
东边的地盘,也是后汉领地,青州这些地方,有胡人士兵,但不多,治理地方大多还是汉人官员。
本地不少士族和百姓,要么是之前就被杀干净了,还活着的也受不了这些胡人的血腥屠戮,宁可带着下面奴仆一起逃亡洛阳。
因此这些自古就繁华的地方,竟也变得地广人稀起来。
北边不一定,但是东边齐地这一片,未来定然是被洛阳拿下的。这里的人其实也不慌张,但就是等的着急。
之前他们与洛阳中间还隔着后汉其他城,全靠报纸、邮局还有运送商品的商人们,来得知洛阳的真实情况。
现在好了,没有了中间挡着,他们直面洛阳势力,看着隔壁新路修上了,神奇的厂子盖起来了,房子也大规模修建,瘦骨嶙峋的人也肉眼可见的吃饱穿暖脸上开始长肉了。
给人多地广的齐地百姓给羡慕的,恨不得第二天洛阳就东进了。
哪怕还留在这里的官员,住在坞堡里本地士族,也都纷纷羡慕隔壁这会儿的热闹。
这几年只有人祸,没什么大灾,但人祸导致能耕作的人口少了,收成也跟着受限,也是靠着洛阳出来的商品,能让他们减少了一部分人员在经济作物和相关产业的投入。
这几年他们这一片被石虎折腾得太乱了,搞得现在石虎终于死了,洛阳往外扩张,他们这些本地人也不反对了,也不在意手里的这点奴仆和地了。
对此他们如此殷切的期望,洛阳给出安抚:明年春天,洛阳会去东边安排农场种地,不浪费东边的大好耕田。
等地种上,以后公路铁路也都会有的。
退守蓟州的胡人,看着洛阳能瞬间拿出这么多的人,用那巨兽运巨量物资来堆到北方,北方的胡人也眼馋啊。
这蓟州靠近塞外,多苦寒啊。襄国那一块本来就好,现在洛阳哐哐砸物资,那边更好了。
他们远远的站在城楼上,都能看见襄国来了很多高高大大能自己动的东西,整天不知道干嘛,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襄国每天那飘香十里的伙食。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那味儿真香啊,而且能传这么远,肯定都是热乎的。
之前石虎活着,他治下的士兵百姓都不敢、不能和洛阳有太多接触,现在石虎没了,造孽太多的他们也不敢学长安胡人找工作。
但是中上层没有石虎压制,至少敢光明正大的去洛阳邮局买书买报了。
这一代,新的胡人领袖还没出现,汉人日子一下就好过不少。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打不过洛阳,会被那报纸上的“神兽”碾死蚂蚁一样给推平,作为汉人政权的代表,大家都深深恐惧同领地的汉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