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这么近,可早上派人去的,下午人才回来。
“上午我们人悄悄的去,远远的就看见胡人的马还在外面晃荡,就知道他们还没走,便不敢上前。”
“等到下午,胡人都走了,我们看见他们是赶着巩县还剩下的人一起走的。”
“巩县里头,能被抢走的衣服、粮食、武器,金银珠宝,什么都没了,到处都是马蹄踏过的印,箭和刀的痕,还有一些被火烧了的宅子。”
“也就大门紧闭的邮局里头,还有一个洛阳人,胡人不敢去动邮局。”
“死在城里头的人也不少,那些惨状……”
巩县士族豪强们的下场警醒了偃师城的人,大家互相对视一眼,也不纠结了。
这就去邮局,让他们派人去给洛阳,他们要归附洛阳,全都一起做洛阳人。
七月份的洛阳月报,版面主题名为《选择与思考》。
主标题:宜阳归新洛,巩县存旧制。
副标题:九成之愿,可铸新城;一念之仁,不弃一人。
河洛烽炽,胡骑交兵。然畏洛阳神威,不敢犯境,乃转掠旁邑。城主仁德,赐机诸城:凡民九成愿附者,可全城入洛,享太平之治。
宜阳城内,民意鼎沸。终以九成之众,共投愿票。奴仆渴良籍,寒士慕公学,耄老求安养。遂即日易帜,编户齐民,行洛阳新制。废阡陌之私,立工分之秩。此非城陷,实乃心归。
巩县之民,虽逾九成愿从,然未达定制。城主恪守前誓,不纳全城。然开仁途,许愿者随行。是日,数千百姓弃暗投明,洛骑护道,安然抵新。其留者,各从本志,洛阳亦不相强。守残抱缺,仁至义尽。
二城之择,因何而异,吾请天下群英共论之。
——主笔 洛阳月报殷簿
洛阳人就说他们怎么一觉醒来,城里人忽然就多了起来,一看报纸,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尽管也对死于胡人刀下的亡魂有那么一丝怜悯,但一想到他们自己做的选择,大家就一点也不心疼了,只心疼他们汉人的城池又被胡人糟蹋了。
洛阳百姓们,当然觉得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最好的,他们现在也都是读了书会思考的人了,很轻易的就猜出了巩县人不愿加入洛阳的原因。
无非就是不愿放弃土地奴仆,接受工分制度。
那就完全不无辜了。
尤其了来了洛阳的巩县人,在慢慢融入洛阳,在这接受教育,和洛阳之前的百姓混熟之后,也会时不时就和洛阳百姓们提起自己之前在巩县的生活。
比如自己原本就是要跑到洛阳来,但是被巩县用各种不同方式截留住了;他们看好像条件也还好,就也接受了,哪想得到后面的活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苛刻。
但看在能吃饭能活下去的份上,大家容忍。
可那天晚上投票的场景,他们实在是无法忘记。那么多的人,整个县接近九成的人,都愿意加入洛阳,可那一成多一点的人,愣是不接受。
当时的场景,真的让他们这九成人陷入绝望,好在投完票后,邮局的人带他们来洛阳,叫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放弃。
和死亡擦肩而过的感受,让他们现在想起来都愤怒。
洛阳老居民们听了新人们的真实说辞,那就更对巩县的死人没有什么同情和怜悯了。
洛阳西南约60里的宜阳,洛河水运码头依旧热闹非凡。
当机立断投票后,他们迅速逐出了那些不到一成的反对者,人全都滚出宜阳,家里的财产都自己带走,只要你们搬的动,奴仆想留下来的都是也洛阳人了,直接脱籍,不得带走。
大刀阔斧解决了内部的不稳定势力,他们城门闭了两天,由邮局统计所有宜阳人口信息。
很快,一天后洛阳就来了大批的行政人员,按照洛阳的规则来建立新宜阳,大批的物资也从洛阳运到宜阳,宜阳也开起了公共食堂和工分超市。
宜阳人也终于可以排长队,去打疫苗,这项只有洛阳人才能有的福利。
原本就有劳动的人,除了部分调岗,去干自己更合适的事情或者配合洛阳的生产计划,剩下的人还干着自己从前的活,每天早晚还能有免费口粮领,干活也能挣分,一切都和洛阳一个待遇。
而原本脱离劳动的人,也按照各自技能和年龄、身体状况,分配工作。
粮食今年都已经种下,来不及更改,明年开始生产指导听洛阳的。
原本一些个人和家族的对外贸易,改为洛阳官府直营,对外的贸易没被砍断,宜阳原本的码头功能保持,作为洛阳的一份子,它现在很安全,可以考虑重新列税单,开始收过路费。
说到码头,等洛阳建筑队来支援了扩建加固升级码头,大家一起跟着干活学习,现在你们每天晚上跟着我们扫盲……
在宜阳并入洛阳,正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新的洛阳月报出来了,宜阳的大家这才发现,自己当初做选择到底做的有多正确。
都不需要派人去巩县打听,只听一听去过巩县的过路人们的只言片语,就知道在邮局带着人撤退之后,那里的人到底都什么下场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