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担心的,是还有个传言在悄悄传开……”
李云龙神情一肃:“什么传言?”
赵刚开口说:“我听说从去年下半年起,河南就没下过一场雨,到了今年春天,旱情更加严重,地里的庄稼全都被晒死了。”
“从去年就没下过雨?”李云龙惊讶地问,“这能是真的吗?”
赵刚答道:“十有八九是真事。
老李,你还记得前几天那起偷菜的事吗?”
“怎么会不记得。”李云龙说,“一对从河南逃难来的母子,饿得不行了,偷了老乡家几棵豌豆苗,结果被人抓起来,差点被打死。”
赵刚点点头:“我听村里人说,往年也有逃荒的灾民,但数量远不如今年多,而且都是从河南来的。”
李云龙皱眉道:“照这么说,河南是真闹了大旱?”
赵刚说:“所以咱们得早做打算,别等事到临头才慌。”
阎旺财也插话道:“团长,政委说得对。
我观察这天气,感觉今年不太寻常,八成是个大旱年。”
李云龙沉思片刻,转头高声喊:“王参谋?王参谋!”
如今只要一遇到大事,李云龙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赵刚和王彦找来开会。
不一会儿,王彦掀开布帘走进屋子,笑着打招呼:“政委、老阎都在啊,团长,您找我?”
李云龙点头示意赵刚:“老赵,你跟王参谋说说。”
赵刚把刚才几人讨论的内容讲了一遍。
王彦听完,心头一震。
糟了!怎么差点忘了?今年可是1942年!河南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旱灾就发生在这年——一千二百万灾民流离失所,五百万人逃荒,一百五十万人死在逃难路上,那是真正的人间惨剧!
王彦神情严肃地说道:“团长,我完全支持政委的意见,咱们必须早做准备,尽可能多储备粮食。”
李云龙点点头:“那好,大伙儿意见一致。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弄粮食?”
王彦分析道:“筹粮无非两条路,一是出钱从敌占区买,二是从鬼子伪军手里抢。”
赵刚皱眉道:“能抢当然是最好,但问题是,现在太岳根据地周边的鬼子和伪军吃了几次亏后,已经变得格外谨慎。
据点炮楼的补给也从以前每周送一次改成两天送一次,机会越来越少了。”
“就算一次抢得不多,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李云龙道,“各营连训练了这么久,也该实战练练兵了。
分头埋伏,专门打他们运粮的小队,虽然每次抢的不多,可加起来也不少。”
王彦却说:“靠打鬼子伪军的补给恐怕远远不够。”
赵刚追问:“你是说,要从敌占区买粮?”
“对。”王彦点头,“我们要直接用钱去买。”
阎旺财立刻提出疑问:“可哪来的钱?边区票在敌占区根本没人要,就算有人收,咱们也没那么多。”
赵刚也附和道:“是啊,边区票也不是随便能印的。”
王彦摇头道:“边区票确实不管用。”
李云龙忽然一拍大腿:“王参谋,你的意思是,去抢汉奸手里的伪币?”
所谓伪币,指的是伪华北临时正府发行的“联银券”,百姓们俗称“走狗票”。
“没错。”王彦笑道,“就抢‘走狗票’!”
李云龙想了想说:“那得挑个大点的县城。”
王彦却不以为然:“县城能有多少油水?”
“你小子该不会是想干票大的吧?”李云龙狐疑地盯着他,“你是想打太原?”
他突然想起,前两天王彦还提过要去太原一趟,顿时猜出他的想法。
王彦咧嘴一笑:“团长,您猜对了。
要干就干大的,不然白辛苦。”
李云龙皱眉摇头:“不行,太原太危险。
你小子别太冲动,得动脑子,不能光靠胆子硬。”
赵刚也点头道:“没错,日军司令部就在太原,所以太原的防卫肯定是滴水不漏。
要在日军严防死守的情况下打劫龙国联合准备银行,还要把抢来的伪钞运出来,谈何容易?一个闪失,你们狼牙小队恐怕都要陷进去。”
“老赵说得有道理。”李云龙干脆地说,“这种赔本的事,咱不干。”
王彦却不慌不忙,笑着说道:“团长、政委,你们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行吧,你说。”李云龙语气冷淡,“我看你能说出什么新花样来。”
王彦笑着继续道:“太原确实是日军司令部所在地,这点没错。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既是司令部所在,那戒备肯定森严。”
“难道不是吗?”赵刚接话道,“日军第九旅团就驻扎在太原。”
王彦道:“第九旅团以前是驻在太原没错,但现在可不一定了。”
李云龙一听,心中顿时一动——第九旅团很可能已经调离太原。
王彦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我们只是去打劫银行,又不是要攻下整个太原城。
第九旅团在不在,其实关系不大,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和日军正面硬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