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云龙和赵刚走来,警卫连长刘大容赶紧小跑过来敬礼报告:“报告团长、政委,警卫连正在开展队列训练,请指示!”
李云龙还了个礼,说:“继续训练。”
“是!”刘大容答应一声,又回到队列前组织训练。
赵刚和李云龙边走边聊,朝村口走去。
刚走没多远,一支上百人的骑兵队伍从村口进入村子。
“哟,骑兵一连回来了。”李云龙笑着说道,“看这阵势,又捞了不少好东西。”
赵刚也笑呵呵地问:“老李,这是第五次,还是第六次了?”
“第六次了!第一天没动静,之后每天都搞点东西回来。”
说完他又远远地朝骑兵队伍喊:“曹连长,这次又端了哪个据点?”
“大王庄据点,干掉一个小队鬼子,一个连的伪军。”
“缴获两挺歪把子、两挺捷克式,三八大盖三十六支,中正式、汉阳造一共七十六支。”
“还有刺刀一百零五把,香瓜手雷一百一十二颗,6.5毫米和7.92毫米子弹各七千多发。”
“另外还搞到了玉米面三十袋,白面五袋,大米五袋,白菜、南瓜、丝瓜等几百斤。”
正在村口打水的老王刚好听见,乐呵呵地说:“还弄了这么多瓜果蔬菜?看来中午可以吃上菜饼子了。”
刘大容听了,便笑着说:“老王,能不能别吃菜饼子?”
“为啥?”老王一脸不解,“战士们都爱吃菜饼子啊。”
菜饼子其实就是加了菜馅的贴饼子,因为有馅,看起来比实心的大不少。
刘大容接着说:“菜饼子确实好吃,但不耐饿。”
“还真是这么回事。”李云龙开口道,“昨晚我还纳闷呢,晚饭明明吃了四张蔬菜饼,搁以前,第二天早上都不会饿,结果半夜居然就饿醒了。
老王,你是不是玉米面放得不够?”
老王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囔着说:“这蔬菜饼里的玉米面只有平时的一半,可做出来的饼子却比平常的实心饼大了一倍。
我还寻思着能省下不少粮食,至少能撑两个月,看来是打错了算盘。”
还真是个精打细算的好班长。
“这可不行。”李云龙皱眉道,“蔬菜可以加,但定量不能减。”
赵刚也接口说:“那就把定量定为每人六个蔬菜饼。”
刘大容和警卫连的战士一听,立刻高兴地欢呼起来,能吃饱饭谁不乐意?
老王应了一声,挑起两桶足有百斤重的水,晃晃悠悠地朝团部走去。
就在这当口,曹昆带着骑兵连赶到了李云龙二人面前。
看到驮马上的枪支弹药和各类物资,李云龙笑得合不拢嘴,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果然派狼牙小队去搞物资这步棋走对了,收获不小。
虽然没细数,但大体数目李云龙心里还是有数的。
这七天里,骑兵一连一共往团部送了六趟战利品,歪把子、仿捷克式机枪加起来得有二十多挺,三八大盖至少也有两百支,中正式、汉阳造、老套筒这类步枪更是多得数不清,加起来至少有六百多支!
还有子弹,总数量也超过了十万发!
这意味着,短短六天,独立团的弹药储备就增加了三分之一,缴获的武器甚至能装备一个营。
这正是王彦说的,积少成多!
说实话,最开始李云龙还真看不上这种“打打游击”的小动作。
要按他的想法,就该像当初围歼第四旅团那样,把阳泉或太原的鬼子引出来干一仗,最少也得一个大队。
可现在独立团正处在整训阶段,时间紧迫,这个念头只能先搁置下来。
不过现在看来,这种“零敲碎打”的战术也挺管用。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估计也过不了几天了。
因为日军一般每隔七天会给据点送一次补给,七天一到,据点出事的消息肯定藏不住了。
王彦想再利用多田少佐的身份蒙混过关也行不通了。
就算还要继续干,也不能再用老办法,得换新招数。
李云龙随即问曹昆:“曹连长,你们营长和王参谋人呢?”
曹昆答道:“王参谋又盯上了一个新目标,营长也跟去了。
我们把物资卸完就得赶回去,这次可能有大收获。”
“大收获?”李云龙来了兴致,“什么收获?”
曹昆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李云龙又问:“那王参谋有没有说要不要主力支援?”
“说了,他说不需要。”曹昆回答,“骑兵一连就够用了。”
赵刚忍不住好奇:“王彦到底发现了什么好东西?”
“管他呢。”李云龙哈哈一笑,“反正明天这个时候就知道了。”
……
王彦确实发现了一个值钱的目标。
不过,并不是李云龙想的军需物资,而是一支日军勘探队。
事情凑巧得很,王彦带着狼牙小队转移途中,正好撞上了这队鬼子。
魏大勇不懂行,问道:“队长,你还等啥?不就是几十个小鬼子嘛,一梭子打过去就搞定了,收拾完还能赶回去吃晚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