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的翘首以盼,终于有了结果。当装着精密零件的木箱在严密护卫下运抵夹浦港码头时,陈宇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总部军械的技工立刻带领助手,投入到最后的安装调试工作中。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发动机的试车轰鸣声,再次成为码头最为动听的乐章。
在焦急等待零件的这月余时间里,陈宇并未闲着,早已未雨绸缪,从支队中挑选了二十多名机灵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组成了一支水上分队预备队。这些人里,有来自炮连的炮手;也有参军前就是太湖上讨生活渔民。他们的任务,便是跟着军械所的技工们,从零开始,学习这两艘钢铁“坐骑”,如何在颠簸的甲板上操作汽艇上的武器。
技工们不仅修复了两艘汽艇,还根据陈宇的要求,对武器系统进行了优化加固。较大的那艘,恢复了其作为炮艇的之前拆下的98式20毫米机关炮,黝黑的炮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旁边堆放着刘伟送来的、擦得锃亮的炮弹。较小的那艘汽艇,则在船头位置加装了一挺坚固的24式水冷重机枪,灵活的枪架使其既能对空射击,也能平射,扫射水面或岸上的目标。
当两艘焕然一新的汽艇第一次在众人的欢呼和注视下,成功驶离码头,在港区湖面划出两道白色航迹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两艘船的修复,更意味着太湖挺进支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水上机动力量。
试航成功只是第一步。军械所留下了的几名技工任务转变为教官,带着水上分队的队员们日复一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湖流、规避浅滩、演练战术配合、进行实弹射击。发动机的轰鸣声和零星的枪炮声,开始成为夹浦港日常的一部分。
就在水上训练渐入佳境之时,老熟人谢德贵再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夹浦镇。一见面,他便笑着拱手:“陈兄弟,了不得啊!这才几个月不见,就连夹浦镇这样的风水宝地都打下来了!如今坐拥港口,油水肯定少不了!”
陈宇设宴款待。酒过三巡,陈宇见时机成熟,便提出了思虑已久的想法:“谢大哥,咱们是老交情了,我也不绕弯子。你也看到了,我现在占了夹浦镇,虽是小镇,却是太湖边上重要的码头。如今虽然日军的军运停了,但往来商贩的货船依旧不少,我这税卡也能收上些钱来。眼下,钱我倒是不太缺,但部队需要的物资,光靠缴获和上面那点补给,实在是捉襟见肘。”
他身体前倾,压低声音:“你上次说过,144师有门路能从上海等地搞到紧俏物资。不知谢大哥能否帮忙牵个线,介绍一下这个渠道?价格方面,一切好商量。”
谢德贵闻言,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闪过一丝谨慎。他放下酒杯,略显为难地说:“兄弟,你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个负责押运的,负责把东西安全送到地方。真正牵线搭桥、拍板定夺的,那都是上面的长官。”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些,“不过,既然兄弟开口了,下次若有机会见到负责此事的管事,我倒是可以试着帮你问问。但丑话说在前头,我只能传个话,成与不成,实在不敢保证。”
陈宇知道他所言非虚,这种涉及战略物资的渠道,必然被高层紧紧攥在手里,谢德贵一个运输负责人确实难以做主。他也不再强求,举起酒杯:“有谢大哥这句话,就感激不尽了!来,我们继续喝酒,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天,谢德贵便带着他的运输队,押送着补给物资,再次离开了。
送走谢德贵,陈宇反思自身。他觉得,自己的顶头上司刘伟已经数次亲临夹浦,姿态放得足够低,自己于情于理,也该主动去长兴回访一次,将面子上的功夫做足。他让人备上了一些本地特产、还特别准备了一支缴获日军的王八盒子手枪,带着警卫人员,骑马前往长兴县城。
刘伟对于陈宇的到访显得十分高兴,亲自迎出司令部,并召集了第三纵队的主要军官,为陈宇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算是正式将这位“副司令”介绍给大家认识,给足了陈宇面子。
在会后与刘伟的私下交谈中,陈宇提出了一个实际需求:“司令,夹浦镇直面太湖,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汽艇,但岸防还是薄弱。鬼子若从湖面大规模进攻,光靠机枪和机关炮恐怕难以抵挡。我想在码头沿岸的关键区域布置一些雷区,作为阻滞和预警。不知司令部能否拨付一些地雷?”
刘伟听罢,搓了搓手,面露难色:“陈老弟,不瞒你说,地雷这玩意儿,我这里库存也不多,上面配发得很有限,自己用都紧巴巴的……”
陈宇立刻会意,接话道:“司令,若是库存紧张,我可以用钱或者粮食购买。绝不让司令和弟兄们为难。”
听到“购买”二字,刘伟的脸色顿时由阴转晴,笑道:“既然老弟急需,为了共同防务,我怎么也得挤出来一些。这样,我这边还能挤出几十颗地雷,你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