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头到餐桌的“河南答案” ——李明远把一根山药、一条鲤鱼做成5000人饭碗的十年实验。
2013 年春天,郑州北郊的“豫菜大会”上,李明远把一盘清蒸黄河鲤鱼端到凌老面前
。凌老夹了一筷子,没夸鱼肉,却问:“这鱼是开封养的,调料是郑州产的,盘子是禹州瓷,最后到餐桌,中间多少层加价?”
一句话把李明远问在原地。
那天夜里,他在宾馆把整条成本链拆成 27 个环节,发现从鱼塘到餐厅,溢价 380% 发生在“非烹饪”阶段。
“豫菜要火,不能只让厨师火,得让整条河、整块地、整座城一起火。”
黎明前,李明远在笔记本上写下 12 个字——“以菜为链,把利润留在河南”。
十年后,这 12 字变成覆盖 4 市 12 县、年产值 42 亿元、直接间接就业 5000 余人的“豫菜全产业链”。
凌老第二次吃到那条鲤鱼时,鱼还是那条鱼,却带着一整个生态的估值。
上游:一根山药的“身份革命”。
从“庄稼”到“食材”。
焦作温县招贤乡,黄河老滩区。过去,怀山药按斤卖,3 元/斤还要看贩子脸色。
2014 年,李明远把团队拉来,先做了三件事:
土壤“体检”:联合河南农大,对 8600 亩滩区土地做 pH 值、硒含量、重金属 200 余项指标测绘,分出“特级、一级、二级”三档;品种“复位”:把铁棍山药、小白嘴、水山药等 7 个品种做盲测,最后锁定“铁棍 2 号”——黏液蛋白高 18%,蒸后 15 分钟不散架;身份“上链”:给每一根山药发“二维码出生证”,扫一下,地块编号、种植户、施肥记录、质检报告全出来,消费者可见,餐厅可追溯。
价格“三级跳”。
2015 年,专供豫菜餐厅的“铁棍 2 号”收购价 4.2 元/斤;2017 年涨到 5.5 元;2020 年疫情后,预制菜风口来了,涨到 6.8 元;2023 年,李明远把“山药脆片”“山药牛奶”两条加工线并进来,订单价一举跳到 7.8 元/斤,比 2013 年高 160%。
农民“双账户”。
招贤乡 247 户农民,如今每人有俩账户:
——“土地流转租金”:每亩 1200 元/年,一次性付 5 年;
——“劳务工资”:锄草、搭架、采挖,每天 150 元,一年 90 个工起步。
67 岁的赵麦囤算过,2013 年全家种 8 亩山药挣 2.4 万元;2023 年,土地租金加工资加分红,一共 9.7 万元,“翻两番还带拐弯”。
更关键的是,年轻人回来了——儿子赵帅 2018 年辞职回村,成了一名“山药田管家”,开直播、做电商,把山药卖到了广州深圳的高档餐厅。
中游:一座产业园的“原子拆解”
选址逻辑。
预制菜赛道大火,全国一年新增 4 万家企业。李明远却冷静,提出“三不原则”:不扎堆沿海、不依赖低价劳动力、不走纯代工。
最终,产业园落在原阳县城南 3 公里,理由只有一条:半径 80 公里内,有黄河鲤鱼、怀山药、中牟大蒜、杞县胡萝卜、尉氏辣椒 5 种核心食材,车程 1 小时,鲜度损耗可降 2%。工艺“拆解”。
一条 2.5 斤的黄河鲤鱼,在产业园里被拆成 128 个“原子”:
——鱼肉:去皮去刺,真空滚揉,-196℃ 液氮锁鲜,做成“清蒸鲤鱼预制块”;
——鱼头:酶解 6 小时,熬成奶白高汤,袋装 200 ml,复热 30 秒;
——鱼鳞:胶原蛋白提取,加到面膜里,卖给郑州 8 家医美机构;
——鱼骨:烘干磨粉,做成“鲤鱼酥”宠物零食,出口韩国。
整鱼利用率从 45% 提升到 92%,附加值提升 5.7 倍。
就业“金字塔”:
产业园 2020 年 9 月投产,一期 6 万平米,解决 312 人就业:
——塔尖:12 名食品科学博士,负责风味还原、冷冻曲线建模;
——塔身:86 名专科以上技术员,管生产线、质检、冷链;
——塔基:214 名本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平均年龄 43 岁,培训 45 天持证上岗,月平均工资 4800 元,比当地餐馆服务员高 1800 元。
2023 年,二期 10 万平米启动,新增 220 个岗位,其中 30% 给了脱贫监测户。赵鹏在人社部门挂职,他统计:仅产业园直接带动的就业,就占原阳县全年新增城镇就业的 18%。
专业共建:
2021 年,李明远找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长垣烹饪学院等 10 所院校,提出“豫菜专业”共建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