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娅的指尖于量子控制台上轻盈游走,混沌因子样本在真空舱中悬浮,化为蓝色雾状。三天前从χ - 73星云带回的记忆晶体,正在量子计算机里解码,屏幕上不断刷新着建造者的基因序列,其中一段标记为“混沌”的片段,呈现出异常活跃的量子态。
她把自己的DNA样本注入反应舱,当两股数据流交汇时,控制台陡然发出刺耳警报。红警系统的全息界面蓦地弹出升级提示:“检测到混沌因子授权,符合银河版系统激活条件。启动基因序列匹配……匹配度97.3%,启动程序将在72小时后完成。”
“量子稳定性下降至97.2%!”卡伦的虚拟形象在屏幕上闪烁,“混沌因子正在改写人类基因序列——它把第17号染色体的端粒延长了47%!”莉娅赶忙切断能量供应,然而为时已晚,真空舱内的蓝色雾状骤然凝聚成微型黑洞,直径迅速扩展到0.003毫米。
就在这时,红警系统自动开启了应急程序,一道能量屏障将微型黑洞包裹,控制台显示:“反熵场启动,熵值调节范围 - 23.9至 + 37.7,微型黑洞将在17秒内稳定。”
“用反熵混凝土!”赵刚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他正带领工程队在实验室外待命,“23%浓度的晶体粉末,用超流氦推进!”当特制喷嘴将 - 273℃的冷却剂喷射到微型黑洞表面,那个维度奇点突然发出如玻璃破碎般的脆响,分解成无数闪烁的晶体碎片。
莉娅瘫坐在控制台前,发现每块碎片都显示着不同的画面——建造者文明最后的时光。她留意到一个细节:建造者的基因序列中,同样存在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相似的结构,只是他们的混沌因子片段更为活跃。
与此同时,赵刚的工程团队在和平方舟的船坞里,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银河中心的坐标解析表明,常规超光速航行需要17年才能抵达,而使用维度跳跃技术虽能缩短至17天,但需要将船体结构强度提升至少3个数量级。
“这好比用火柴点燃核弹,”老焊工王铁柱敲着新更换的记忆晶体装甲,“我们的焊接精度必须达到0.0003毫米,比头发丝还细200倍。”红警系统的工程模块突然推送了一组数据:“量子自适应装甲方案已生成,建议晶体粉末浓度27%,反熵混凝土配比37:63,可承受维度跃迁的空间撕裂力。”
卡伦突然将星图投影在船坞中央:“发现更棘手的事,”人工智能的虚拟手指指向星图边缘,“熵影秩序派的17艘战舰正在逼近——他们的航线与我们完全一致。”
林峰凝视着那些代表敌舰的红色光点,突然忆起守护者的警告:“他们不是来攻击的,”他调出第50章记录的熵影舰队参数,“他们在……跟踪混沌因子的信号。”
卡伦截获了一段熵影内部通讯,翻译成人类语言后显示:“目标已携带混沌因子,秩序派最高指挥部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必要时可摧毁目标载体。”
七天后,和平方舟改装工程步入最后阶段。赵刚的团队依照红警系统提供的方案,成功将27%浓度的记忆晶体粉末与反熵混凝土融合,研发出“量子自适应装甲”。
当测试激光击中船体表面时,装甲自动呈现出液体金属的特性,吸收的能量转化为蓝色脉冲波——这正是超光速航行所需的维度缓冲场。装甲分子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完美的菱形晶格,每个记忆晶体颗粒被37层反熵混凝土包裹——这种结构能在受到冲击时自动重组化学键。
赵刚用激光笔指着全息模型:“看到这些红色节点了吗?那是量子纠缠稳定器,确保晶体在维度跃迁时不会像第49章的矿脉那样失控。”他突然提高音量,盖过车间的噪音:“记住参数,0.0003毫米的焊接误差都可能让我们化为宇宙尘埃!”
“熵值调节范围 - 23.9至 + 37.7,”莉娅的检测报告显示,“比预期高出17%,足够抵御空间跃迁的撕裂力。”
飞船启航前的最后几小时,莉娅终于破解了记忆晶体中的关键信息。全息投影中,建造者领袖站在类似银河中心的空间站里,对着镜头说道:“混沌因子并非威胁,而是进化的钥匙。当宇宙熵增达到临界点,只有能平衡秩序与混沌的文明才能存活。”
记忆片段突然与莉娅的个人经历重叠——χ - 73星云的矿脉记忆中,建造者也曾面临同样的抉择。她忆起自己第一次触摸活体水晶的情景,那种被古老意识包裹的感觉如今变得清晰:“他们不是在制造武器,”她喃喃自语,“是在为所有文明探寻平衡之道。”
水晶突然发出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回应她的理解。画面突然切换到星图,17个光点闪烁着——正是银河基建蓝图标记的建造者遗迹。莉娅惊讶地发现,这些遗迹的排列方式与人类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模式惊人地相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