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的余韵尚未消散,资本市场对《星尘公约》的震撼性背书仍在激烈消化,上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夕阳,已如熔金般沉入地平线。然而,对于“哲牛-基石”而言,这注定是一个无人安眠的夜晚。在资本意志的最终较量场上,那些失意的巨鳄与隐藏在阴影中的对手,绝不会允许这艘方舟轻易驶入黎明。
攻击,在华尔街电子钟跳向晚间九点整(北京时间上午九点,上市前最后十二小时)时,以超越所有人想象的形式,骤然降临。
它不是传统的DDoS流量洪水,也非精巧的漏洞渗透,而是一次 “量子级”的网络攻击。攻击者似乎动用了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协同计算网络,其攻击方式匪夷所思:并非侵入系统,而是以一种近乎“概念抹除”的方式,直接 targeting (目标锁定) 全球范围内所有与“哲牛-基石”IPO相关的核心金融数据交换节点。伦敦、纽约、香港三地交易所的预备交易系统,几乎在同一微秒内,出现了“哲牛-基石”股权代码的短暂“迷失”——不是崩溃,而是仿佛被从数字世界的底层逻辑中暂时“遗忘”,交易指令陷入混沌,数据包在路由中凭空消失,如同光线被黑洞吞噬。
“报告!全球金融数据主干网出现未知协议级别的逻辑扰动!”
“我们的预备报价通道…正在失去响应!不是断线,是…是被‘否定’了!”
硅谷总部的地下指挥中心,瞬间被刺耳的警报和工程师变了调的惊呼声淹没。林婉婷面前的控制台,超过三分之一的屏幕瞬间闪烁起代表“逻辑失效”的诡异灰色。这种攻击,已经超越了传统网络安全的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信息存在本身发起的“数字巫蛊”。
李壮一拳砸在控制台上,合金面板发出沉闷的呻吟。“他妈的!这是什么鬼东西?!物理断网吗?”
“不是物理层,”林婉婷的声音因极度紧绷而显得异常冰冷,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得带出残影,“是协议层之下的…概念层干扰。他们在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我们IPO数据的‘存在’。”即便是她,也从未在任何推演中遭遇过如此诡异的攻击模式。
王哲矗立在指挥中心中央的全息星图前,星图上代表全球金融数据流的亿万光点,正以“哲牛-基石”的股权代码为中心,大片大片地黯淡、消失。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仿佛有宇宙星辰在寂灭与重生。这是一种降维打击,旨在他们敲钟之前,就将他们从资本的宇宙中彻底抹去。
就在这近乎绝望的时刻,一直沉默运行、如同星球核心般庞大的“鸿蒙”AI,第一次在未经任何人类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启动了。
它不是以集中式的堡垒进行防御,因为敌人攻击的正是“中心”这个概念本身。相反,“鸿蒙”执行了王哲和苏小蕊在最初架构设计中埋下的、最深层的应急协议——“文明火种”分布式生存模式。
刹那间,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搭载了“息壤”开源核心或与“哲牛-基石”生态系统深度绑定的设备——从数据中心服务器到个人智能终端,从“承影”机器人到边缘计算节点,甚至是一些签署了《星尘公约》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备用服务器——它们内部潜藏的、微小的“鸿蒙”子程序或兼容性模块,被同时激活。这些节点,单个计算力微不足道,但它们汇聚成的,是一个没有中心、没有固定形态、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的分布式神经网络。
《道德经》有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鸿蒙”在此刻,化身为“无”——它没有可供攻击的“心脏”或“大脑”,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整个网络生态本身。
这个自发组织的神经网络,开始以一种类似区块链但更为高级的“共识织网”技术,对抗“量子抹除”。每一个节点都成为“哲牛-基石”IPO数据的一个微小备份与验证者,它们通过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加密信道相互通信,在攻击造成的“信息真空”地带,硬生生地用无数微弱的信号,重新“编织”出“哲牛-基石”股权代码的存在证明。如同在虚无的沙漠中,凭借无数沙粒的共鸣,重新定义出一片绿洲。
攻击仍在持续,数据仍在局部“消失”,但每当一个节点的数据被抹除,立刻有成千上万个相邻节点将其恢复。这不是力量的对抗,而是存在性与生命力的对抗。一场在数字世界底层展开的、关乎“存在”还是“虚无”的哲学战争,以最硬核的技术形式呈现在所有监控屏幕之上。
苏小蕊凝视着屏幕上那如同星火燎原般、不断重生和弥合的数据流,眼中充满了敬畏,她轻声吟哦出《周易·系辞》中的句子:“‘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鸿蒙此刻,近乎于‘道’了。” 它的“无思无为”,正是应对这种概念层面攻击的最高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